你知道嗎?酒精不僅限於酒精飲品中,它可能隱藏在各種我們平常會給孩子吃的食物裡。酒精會影響兒童的認知功能、學習能力和記憶力發展。此外,兒童體內代謝酒精的能力也較低,酒精去氫酶的濃度在5歲之前並未達到成人的水平。
近期腸病毒又開始流行,不少診間都擠滿確診腸病毒的孩子。對此,輔大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胡皓淳提醒,若小孩出現4大症狀,包括發燒、喉嚨痛和口腔潰瘍、出現皮疹且伴隨著搔癢或紅腫、腹瀉和嘔吐,應盡速帶小孩就醫求診。
台中大肚1歲徐小妹在1個月大時,耳後突然長出鮮紅色斑塊,一開始家人都以為是胎記,奇怪的是耳後斑塊隆起發癢且越變越大,從0.5公分長至1公分,徐小妹常常去抓癢讓家人很擔心。剛好定期至烏日林新醫院小兒科施打常規疫苗,徐小妹母親向兒童心臟科廖立勤主任諮詢,經由理學檢查才發現原來紅色斑塊不是胎記,竟然是新生兒血管瘤。醫師立即安排徐小妹住院3天,採口服Propranolol心律錠藥物治療,臨床觀察藥物反應,
大陸安徽一名9歲男童騎腳踏車時,意外摔斷右手,送往醫院治療。男童到院後因疼痛不斷大哭,結果醫生檢查後表示,需要休養一個月都不能寫作業。沒想到男童聽見後,瞬間停止哭泣,還露出笑容,讓母親哭笑不得。
數據顯示亞洲人身高普遍較嬌小,台灣目前排名第99。我國19歲男性平均身高為173.5公分、女性平均身高160.7公分。身為父母當然希望孩子健康,身高部分也不要太矮小,所以不少家長都會買各種轉骨、增高產品等,但醫師提醒,有些恐怕不會幫助長高還會影響發育和健康。到底該怎麼讓孩子「高人一等」,中醫師不吝賴卉蓮分享長高關鍵和方法。
許多孩子都會有「用嘴巴呼吸」的習慣。安曼牙醫診所院長黃榆鈞表示,口呼吸會導致上顎發育不良、中顏面塌陷、牙齒前突,影響臉型,也會提高呼吸道感染、鼻子過敏的機率,甚至可能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的風險,影響孩子成長發育及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
一些孩子會為了一點小事就大發脾氣、對於細節有著異於常人的堅持,這些經常被認為是「難搞」、「難相處」的行為,可能並非孩子故意跟父母作對,而是源於天生的高敏感特質。台北市童伴心理治療所臨床心理師黃閎新指出,「高敏感兒童」擁有4大特質,包括抽象概念的理解能力、敏銳察覺細微變化、細膩敏感的感官刺激、豐富的同理共感能力,父母和照顧者應為他們營造一個安全、溫馨的環境,也要讓他們感受到被理解和接納,鼓勵他們活出
從中國抖音紅到台灣的零食「蠟瓶糖」,最近在市面上被大量販售,由於成分恐添加「工業蠟及色素」,對人體具有健康疑慮,因此繼我國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勒令,全台禁止販售蠟瓶糖,台北市、新北市教育局今(19)日也緊急發函至各校園,要求校方加強宣導,提醒學生切勿食用來路不明的零食。
常有爸爸媽媽來思比諮詢,覺得孩子好像沒辦法完整描述一件事情,例如問到今天學校發生什麼事,孩子回答起來東一塊西一塊、斷斷續續的,還會前後亂跳,有時候「那個那個」或者「他她它」的,都不知道主詞是誰,到底是誰跌倒?誰打誰?…等。究竟幾歲該開始注意?又該如何引導孩子呢?
你知道每個孩子都有三個關鍵時期嗎?孩子的智力,很大程度取決於父母能否把握這些機會。黃軒醫師在其臉書專頁《黃軒醫師 Dr. Ooi Hean》分享,哈佛大學兒童行為科學家Richard Weissbourd教授的研究團隊發現,在12歲之前,與視覺、聽覺、語言和認知相關的腦神經連接發展迅速,並幾乎完成。而在12歲之後,大腦功能的發展趨於平穩,遠不如之前那麼活躍。
一名8歲女童連續2天頭暈,第3天出現嚴重嗜睡且無法言語,送醫後發現電腦斷層有輕微腦水腫,並轉入加護病房給予降壓藥與預防性抗生素及抗病毒藥物,後續檢查診斷,女童是因為感染造成腦病變,經與中醫合併治療及積極復健,住院一個月後總算可以活蹦亂跳的出院,回到原本古靈精怪、調皮搗蛋的樣子。
研究表明,孩子的飲食習慣與成人處理的方式有很大的關係。這裡提供10個專家建議可以幫助父母塑造幼兒的飲食模式,或完全預防飲食問題,供家長們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