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長大x守護孩子

現年10歲的茵茵患有罕病狄蘭氏症候群,媽咪說,她那時懷的是龍鳳胎,兩個寶寶不過早產一個月,但茵茵出生時體重不到1000公克,哥哥卻是正常的2700公克,最重要的是,在產檢過程都是正常的,甚至茵茵媽咪還特別做了羊水晶片檢查,沒想到茵茵出生竟是罕病寶寶,她來不及面對就得接受並面對一連串的考驗。茵茵媽咪直言,「我不敢保證我能陪她一輩子,但我還活著的時候,一定要把她顧好!」

肌少症,常被認為是老年人才會遇到的問題,但事實上,年輕人也可能因為不良生活習慣而面臨肌肉流失的風險。隨著年齡增長,人體的肌肉質量在30歲之後每10年可能減少3%至8%,而年輕人如果在生活中長期缺乏運動、低蛋白飲食,甚至為了追求減重而採取不當飲食方式,肌少症的風險也會大幅上升。肌肉量的流失不僅影響外觀,還會導致體力下降,影響日常活動,甚至提高跌倒和骨折的風險。

秋冬換季之際,感冒與流感患者的數量大增,同時也是中耳炎發生的高峰期。中耳炎是由中耳腔感染發炎引起的疾病,也是幼兒常見的疾病之一,偶爾也會發生於成人,其主要可分為急性、積液性與慢性中耳炎,又以前兩者最常見,常見症狀包括聽力變差、耳痛與發燒等,是不可輕忽的常見疾病。

中部一名34歲的陳小姐,首次懷孕規律地到仁愛長庚合作聯盟醫院(大里仁愛醫院)做產檢,每項自費檢查也都有做,報告顯示也沒異常,豈料就在22週產檢時發現胎兒已無心跳,讓陳小姐傷心不已。究竟寶寶為什麼突然「胎死腹中」?陳小姐忍著悲痛和婦產科王文中主任討論可能原因,最後發現是因媽媽罹患「抗磷脂症候群」導致。二次懷孕,陳小姐天天打抗凝血劑,渾身皮膚幾乎都是瘀青,所幸皇天不負苦心人,最後她順利生下健康的男寶。

社會底層面臨的貧窮與殘酷現實,不斷在台灣重複上演。一名幼教老師分享,班上有一名孩子明顯發育不良,出席率也很低,她致電關心,家長竟嫌煩,害她氣得說:「連自己都顧不好的大人拜託別生了」,據說這個媽媽又懷孕了,讓她相當氣憤。

今年2月發生在彰化縣伸港鄉的陳家三姊弟車禍,其中兩姊妹歷經長時間的救治後,仍不幸先後病逝。其中,10歲姐姐在加護病房197天的照護下,身高由150公分增加到156公分。對此,小兒科醫師盧英仁表示,這是有可能發生的,因為女孩當時正值青春期,確實可能在6個多月的時間內,長高6公分,「這顯示充足的睡眠與營養,對小孩身高至關重要。」

彰化縣伸港鄉今(2024)年2月22日晚間,就讀國小的陳姓三姊弟回家途中走斑馬線過馬路時,慘遭74歲無照開著休旅車的蕭姓老翁撞擊,10歲姊姊和9歲妹妹經長時間搶救,不幸在9月5日及10月29日離世。三姊弟家境艱苦,秀傳和彰基醫院都表明不收上百萬的醫療費,由院方自行吸收。即便兩人送醫時狀況就不佳,但醫療團隊都未放棄過,甚至默默為她們加油,其中秀傳神經外科主任鄭均洹就曾說一段話,讓人聽了鼻酸又遺憾。

早上起床該先刷牙還是先吃早餐後再刷牙呢?從業13年的童綜合醫院口腔醫學部牙醫師王湘瑜解釋,其實這先後順序見仁見智,沒有絕對的先後,但早上建議一定要刷一次牙,因為經過整個晚上,口水分泌少等因素,口腔異味較重、較不好聞。除了衛教民眾正確刷牙的時間、觀念,王湘瑜醫師也直言,嘴巴愛含食物確實易提高蛀牙風險,特別是小朋友吃飯時喜歡含著,這容易增加罹患齟齒的機率,因為食物停留在口腔時間越久,越易侵蝕牙齒表面。

衛福部疾病管制署今(22)日發布最新統計,「左流右新」開打3週截至昨日,公費流感疫苗接種數約266.3萬人次,較去年同期289.7萬減少約8%,主要是凱米颱風假導致接種數同期落差,而上週流感疫苗接種數95.4萬,與前一週97.9萬相近,顯示國光疫苗變色事件未明顯影響打氣。(記者:簡浩正)

衛福部疾管署今(22)日表示,腸病毒雖無新增重症,但就診人次連2週下降後上週反升,門急診就診1萬6288人次,較前一週上升2.1%,仍處流行期且為五年同期最高,預估11月中旬脫離流行期。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表示,目前停班課已破300多班,但未達今年五月時停班課最高峰的399班,另,克沙奇A6病毒增加較快已躍居第二名,僅次克沙奇A16型(佔比達31%),籲請家長及教托育機構保持警覺。(記者:簡浩正)

青少年在青春期面臨著青春痘和生理、心理的劇烈轉換;已有文獻確定「中度青春痘可能造成青少年的憂鬱症」這個事實。因為過氧化苯(benzoyl peroxide)具有強大氧化力,可以迅速乾燥青春痘的發紅甚至化膿現象,因此很受皮膚科醫師青睞,當作膿狀青春痘痘的點狀治療。這樣的有效成分當然會被保養品廠商選中;根據網路上流傳的資料,大約1960年起,過氧化苯開始被應用於面膜與洗面乳;到了1980年,過氧化苯的

小心腸病毒!疫情創5年新高外,全台更已有262班停課。兒科醫師提醒,目前腸病毒仍處流行期,就診人次更突破以往,如果出現發燒、手足口症等輕症,讓孩子在家休息並持續觀察;但若出現嗜睡、肢體麻痺、肌躍型抽搐等症狀時為重症前兆,「別再求網路大神」問東問西,請立刻就醫。(記者:簡浩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