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最後一哩路/病人變得「不怕死」 台大蔡兆勳如何化解死亡恐懼?
  • A-
  • A
  • A+

記者羅立芸/專題報導

蔡兆勳相信,安寧緩和醫療質量提升後,多數病人和家屬的苦痛都可緩解。(圖/記者戴華辰攝影)

▲蔡兆勳相信,安寧緩和醫療質量提升後,多數病人和家屬的苦痛都可緩解。(圖/記者戴華辰攝影)

「我們那時候很直白呀…我是安寧的!馬上就被推到外面去、外面講,根本不讓你碰。這是我們的文化,明顯的避談死亡。」回憶剛開始從事安寧緩和醫療時,與患者家屬互動的過程,臺大醫院家庭醫學部緩和醫療科主任蔡兆勳,內心有許多感觸。他將多年來在安寧領域的照護經驗,提煉出「蔡十點」傳授給學生們,希望培育更多人才。

蔡兆勳認為,安寧緩和醫療常叫好不叫座,被照顧的人第一時間的反應,經常是害怕的。因此,與患者、家屬搏感情,絕對是重中之重。「我經常跟學生講,病人跟家屬不缺講道理、不缺壞消息。到了跟我們接觸的時間,不曉得有多少人跟他講過壞消息,他不缺這些訊息。他缺少的是關心、不被放棄!」

末期病人身體的痛苦感受,可以透過藥物來緩和,但內心對於死亡的恐懼,卻必須得靠醫病之間建立信任,才有機會化解。「靠我們的好關係,幫助病人生命回顧、自我肯定,這個就有力量。」蔡兆勳指出,一個與病人及家屬建立起良好關係的安寧緩和醫療團隊,能夠幫助患者化解人生中不滿意的缺憾、完成心願或找到替代方案、協助他們與親友道謝、道愛、道別、道歉,最終能讓患者心靈成長,獲得面對生命即將結束的能量。」

蔡兆勳認為,安寧緩和醫療不只是照顧患者本人,家屬和看護,也應該是醫療團隊要照顧的對象。「誰不怕死?家屬看到病人怕死,就會很擔心,就會更不敢去碰觸這個問題。所以,病人、家屬、看護都需要我們照顧,因為他們是一體的。」透過音樂、繪畫、園藝、動物治療等非藥物方式,能夠讓家屬和照顧者,得到心靈上的撫慰。

即使投身安寧緩和醫療超過20年,蔡兆勳認為,雖然民眾的接受度逐漸提高,但對這個領域感到陌生的人,還是占多數。在醫療資源方面,質與量都有進步的空間。以醫學中心臺大醫院為例,目前安寧病房僅提供17張床位,但占床率仍維持在9成上下。「病人住在別的病房,但是不願意來啊!我們去他的病房照顧他,這叫共同照顧,現在量很大。」至於患者和家屬最關注的費用方面,蔡兆勳指出,目前健保承接的範圍和對象都有增加,即使是居家安寧,健保也負擔了大部分的費用。

「以前老師教我們,你再怎麼不會,拿著椅子坐在他旁邊,陪他總可以吧?醫學有極限,對人的關心沒有極限。」蔡兆勳相信,只要真正的關懷病人和家屬,他們終究會感受到。如果國內安寧緩和醫療的質量能夠不斷提升,絕大多數病人和家屬的苦痛,都可以得到緩解。

 

 

三立新聞網提醒您: 勇敢求救並非弱者,生命一定可以找到出路。透過守門123步驟-1問2應3轉介,你我都可以成為自殺防治守門人。

※ 安心專線:1925(依舊愛我)

※ 張老師專線:1980

※ 生命線專線:1995

※ 反霸凌專線:1953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