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易動肝火!春節後避大魚大肉 中醫籲「這樣吃」最有效
  • A-
  • A
  • A+

記者簡浩正/台北報導

中醫師表示,立春勿再大魚大肉外,也請避免情緒失控爆躁。(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中醫師表示,立春勿再大魚大肉外,也請避免情緒失控爆躁。(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春節9天連假即將結束,下週一2月3日開工日也將進入節氣《立春》。中醫師表示,春天是養肝的季節,此時就不要再大魚大肉外,可補充些酸性食物;也可透過穴位按摩提神醒腦,且因此時氣候變化大,仍須注意保暖。

中醫師王大元表示,下週一(2月3日)就是《立春》,為24節氣中第一個節氣,也就是說春天要來了,但是氣候變化很大,還是要多注意保暖。立春養生,因春天是養肝的季節,肝氣需要升發暢達,如同春筍向上生長,可多著重於肝、脾和胃的調養,過年後就不要再大魚大肉。

立春是養肝的季節。(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立春是養肝的季節。(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他說,中醫認為酸可入肝,因此春天養肝護肝,可以酌量食用一些酸性食物,像是一小杯梅酒、果醋、蔬果汁、精力湯和檸檬水等。穴位方面可按位於頭頂的「百會穴」、小腿外前側的「足三里」和腳掌的「太衝穴」。百會能夠提神醒腦、升提陽氣,足三里促進消化、調整腸胃功能,太衝屬於肝經穴位,能使肝氣舒暢。

而在飲食調養上,王大元指出以保持氣血平衡為主,茶飲方面可來點杞菊疏肝茶:菊花3克、金銀花3克、枸杞子一小撮、薄荷2克和炙甘草🪵適量,依自己喜好調整水分和劑量即可。春天陰雨連綿,容易出現倦怠無力、昏昏欲睡、身體沈重、下肢水腫和食慾不振等「春睏」狀況,可控制室內濕度在55-60%,有效振奮精神。

中醫師建議可透過飲食、穴位按摩提神醒腦。(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中醫師建議可透過飲食、穴位按摩提神醒腦。(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開業中醫師彭溫雅指出,春天屬「木」的節氣,一不小心就容易引動肝火,甚至引起情緒失控爆躁。《黃帝內經》裡面有「五色五味入五臟」的說法,也就是酸味入肝、青色入肝,所以應該要多吃酸味、綠色的食物可以養肝護肝。

她說,若是肝氣不足、容易疲勞的體質,就建議多吃帶酸味的食物,例如青梅、蜜餞、醋溜海帶之類的食物,讓豐富的生物鹼補充一整天的活力。反之若是容易嘴破、便秘、肝火旺盛、脾氣爆躁的體質,就建議多吃甘味的食物,例如春天的韭黃、雞蛋、洋蔥、南瓜、小米等等,幫助補養脾土。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