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藥健保給付「有時限」專家嘆亞洲新藥落後3年 援助計畫助癌友可及性
  • A-
  • A
  • A+

記者簡浩正/台北報導

研究指出,亞洲地區的新藥上市率平均僅約20%,且上市時間延遲達三年。(圖/記者簡浩正攝影)

▲研究指出,亞洲地區的新藥上市率平均僅約20%,且上市時間延遲達三年。(圖/記者簡浩正攝影)

根據衛福部統計,癌症成國人十大死因榜首、更蟬聯42年冠軍。降低癌症發生率及死亡率,是醫師總統賴清德「健康台灣」政策目標,衛福部健保署近年加速給付新藥,並推動癌症新藥基金等政策。不過有數據統計,僅16%國家在新藥於全球上市後1年內引進,且僅29%納入給付,亞洲地區平均上市時間延遲3年。在許多癌症新藥設有給付時間限制下,有藥廠推動創新藥物援助計畫,擴大病友健保給付截止後治療的可及性、延長存活期。

根據國健署癌症登記報告顯示,2020年我國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LL)患者有241人,占白血病發生人數約9%,雖然人數相對少但有逐年緩慢增加的趨勢,患者早期無明顯症狀,多是健檢時因白血球過高而確診。

病團調查,近7成癌症藥物健保給付不符國際臨床指引,標靶藥物BTK抑制劑,可用於治療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LL)患者,但目前僅核准給付具特定染色體缺陷病患,占CLL患者人數一成。統計顯示,67%癌症新藥納入給付,卻限縮適應症,讓病友看得到、用不到,認為台灣新藥給付條件與國際治療指引仍有距離。

根據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最新預估, 2050年全球每年新增癌症個案將突破3500萬人;至2045年亞洲新發癌症病人將居全球之冠,佔64%。美國藥品研究與製造商協會(PhRMA)《2022年全球新藥可及性報告》指出,2012至2021年間,全球共推出460種新藥。然而,在OECD 20個國家中,僅有16%能在新藥全球首發後一年內引進上市;同時,也僅有29%被納入醫療保險給付。

陳益雅表示,公司協助各國彌補政府未涵蓋治療缺口,提供創新藥物援助計畫,以台灣為例已協助130位病患。(圖/記者簡浩正攝影)

▲陳益雅表示,公司協助各國彌補政府未涵蓋治療缺口,提供創新藥物援助計畫,以台灣為例已協助130位病患。(圖/記者簡浩正攝影)

「亞洲地區的新藥上市率平均僅約20%,且上市時間延遲達三年。」百濟神州(BeOne)台灣及香港總經理陳益雅表示,乳癌、肺癌、大腸癌為亞洲高發且高致死的癌症之一。上述數據顯示,全球在新藥可近性與可負擔性方面,仍面臨嚴峻挑戰,讓患者在獲得創新治療的速度與可及性仍待提升;即便患者符合給付條件,健保也設有給付時間限制。她以CLL病人BTK抑制劑給付為例,國際多給付完整療程,但國內健保僅給付約20個月,給付期滿後,患者只能轉為自費使用或改用其他治療。

她說,對此,BeOne在全球29個中低收入國家提供創新藥物援助計畫,擴大治療的可及性;在台灣率先推動「病人紅利生存計畫」,分為銜接健保與自費治療方案,目前已協助約130位病患持續用藥治療,支出平均藥費落在百萬元,盼藉此降低患者面臨的財務負擔與治療壓力。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