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簡浩正/台北報導
▲醫界不滿教育部擴招醫學生,恐導致教學資源被稀釋、訓練品質下降。(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台灣醫學生總量管制長年約1300人,但教育部在今(2025)年6月同意清華、中興、中山三校學士後醫學系,將招生身份從公費生改為自費一般生,名額也從23人增至35人。估計總人數恐逼近1600人,此舉引發醫界不滿。教育部昨與衛福部就醫學系招生名額總量議題討論後,達成協議,醫學系學生招生總名額維持1300名之現況不變。衛福部次長林靜儀今(1)日表示,20年來大學生人數少了10萬人,每年1300名醫學生總額上限,「以比例來說,維持總額就已是增加。」
該事件原由為教育部在今年6月同意清華、中興、中山三校學士後醫學系,將招生身份從公費生改為自費一般生,名額也從23人增至35人;此外,國防醫學系不算在管制內,估計總人數恐逼近1600人。此舉引發包含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聯會等29個團體不滿,並發出聲明反對醫學生招生黑箱灌水。衛福部長邱泰源也表示,衛福部長久以來立場均為「堅守醫學生1300名額上限」。
事件延燒幾日後,衛福部表示昨日教育部與衛福部就醫學系招生名額總量議題討論,並由行政院長卓榮泰親自主持,會後達成2項結論:第一項,醫學系學生招生總名額維持1300名之現況不變(含教育部及國防部權責核定的名額)。第二項則是,醫學系招生名額需經醫學教育會以及全國醫學院校院校長會議討論獲致共識。
▲林靜儀提到20年來大學生人數少了10萬人,會努力調整政策和分配資源,才能因應高齡少子化之下的人力與工作型態。(圖/記者簡浩正攝影)
林靜儀今日在臉書發文,並引用「教育部統計處108年大專校院大學1年級學生人數預測分析報告」表示:20年來大學生人數少了10萬人。1999年訂定至今每年1300名醫學生總額上限,以比例來說,維持總額就已經是增加了。
她說,「我們會努力調整政策和分配資源,才能因應高齡少子化之下的人力與工作型態」;依據國發會的研究,未來的勞動人口減少並且走向高齡化,現在的醫療服務輸出模式、醫療支出的型態、人力資源的分配,都不能再用以前的思考模式因應。而無論是生育年齡人口數的下降,或是高度都市化之後延遲的生育計劃與生涯平衡需求的提高,對「於生育率的部分我們能做的是支持生育、友善環境,但是不能期待給錢就要人家生。」
醫師公會全聯會等29個團體上月29日發出聯合聲明指出,「教育部虛構名額計算邏輯、曲解制度共識,醫界全面反對醫學生招生黑箱灌水!」聲明強調,6月25日醫師公會全聯會出席立委召開的「台灣醫師人力整備-醫學生名額問題研商會議」,於會中明確指出1300人總量計算應包括國防醫學院名額,此為長年共識與明文紀錄;三校醫學系係屬「政策性設立」,原為短期公費培育計畫,不應轉化為常態自費招生;醫療人力的根本問題為分布失衡與誘因缺乏,非擴招可解。
聲明提及,衛福部於6月27日正式發函(衛部醫字第1141664990號)予教育部與各相關單位,明確指出1300名總量內即應包含國防醫學院,並非額外之外掛名額;教育部過往報告與歷年會議記錄均已納入國防醫學院之名額;建議教育部「釐清總量核算方式」,並於既有總量內調整名額,不應任意重構制度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