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水也毒!大腦累積「1物」害失智 醫揭「2招排毒」
  • A-
  • A
  • A+

記者鄭玉如/台北報導

基因醫學醫師張家銘提到,若想排出體內塑膠微粒的方法,包括「水煮沸後再飲用」及「補充益生菌」。(圖/PIXABAY)

▲基因醫學醫師張家銘提到,若想排出體內塑膠微粒的方法,包括「水煮沸後再飲用」及「補充益生菌」。(圖/PIXABAY)

塑膠微粒無所不在,恐對身體造成危害。基因醫學醫師張家銘指出,塑膠微粒進入血液後,可能被運送至肝臟、腎臟等代謝器官,甚至穿越血腦屏障進入腦部細胞,增加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對此,他分享2招有助排出體內塑膠微粒的方法,包括「水煮沸後再飲用」及「補充益生菌」。

張家銘在YouTube頻道「初日醫學」提到,塑膠微粒是具有稜角的小碎片,尺寸小至奈米等級。這些微粒被攝入體內後,會順著腸胃道移動並被腸道吸收,由於體積極小,還可能進入血液循環系統,進而被運送至肝臟、腎臟等代謝器官,甚至穿越血腦屏障,進入腦部細胞。

張家銘表示,血腦屏障是人體極為細緻的過濾結構,塑膠微粒一旦通過這層保護,可能對腦細胞造成影響。研究發現,失智症患者的大腦中,塑膠微粒含量是一般人的5倍。此外,塑膠微粒還可能干擾免疫系統,引發慢性發炎反應,甚至模擬人體荷爾蒙,導致荷爾蒙失衡,引起女性下半身肥胖等問題。

張家銘也提到,塑膠微粒除了常見的聚乙烯成分外,還可能含有雙酚A。這類化學物質廣泛存在於滑鼠等塑膠製品中,屬於一種「環境荷爾蒙干擾物」,進入人體後可能與荷爾蒙產生交互作用。對女性而言,恐提高乳癌與內膜癌的風險,對男性則可能造成不孕,孩童接觸後可能增加自閉症的風險。

張家銘建議,若想排出體內的塑膠微粒,首先可將水煮沸後再飲用。研究顯示,水經過煮沸,微粒會聚集成較大的顆粒,更容易被身體排出。其次,補充特定的益生菌也有幫助,例如植物乳桿菌,能將塑膠微粒凝聚成較大團塊,利於排出體外。不過他也提醒,益生菌若缺乏食物來源「益生元」,通常在腸道中只能存活約兩週,為了延長其效果,建議日常飲食中多攝取富含膳食纖維的天然食物,如洋蔥、香蕉、大蒜等,有助於益生菌在腸道中穩定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