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喝瓶裝水=每年多吞9萬顆塑膠微粒 研究曝5大危害:恐慢性中毒
  • A-
  • A
  • A+

生活中心/倪譽瑋報導

加拿大研究指出,多數瓶裝水採用「低等級塑膠」,遇高溫易釋放塑膠微粒。(示意圖/資料照)
加拿大研究指出,多數瓶裝水採用「低等級塑膠」,遇高溫易釋放塑膠微粒。(示意圖/資料照)

口渴要喝水,不少人會想到去買瓶裝水來喝,但一項科學研究指出,不應將其當作日常生活的選項,論文數據顯示,「依賴瓶裝水者」每年攝取的塑膠微粒數量,較一般人多出約9萬顆,長期飲用瓶裝水,微粒在體內一直累積宛如慢性中毒,可能導致荷爾蒙失調、生殖問題、慢性發炎、神經損傷、癌症,偶爾喝沒問題,但在日常生活中不應一直選它。

瓶裝水隱藏健康風險 小心喝進破萬塑膠微粒

根據科普網站《SciTechDaily》的文章,近日加拿大康考迪亞大學學者在《危險物質期刊》(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發布論文,主要作者薩赫迪(Sarah Sajedi)主攻塑膠廢棄物研究,她在文中探討「塑膠水瓶」帶來的健康風險。

薩赫迪回顧了超過140篇科學論文,她指出一般人每年約會攝取3.9萬至5.2萬顆塑膠微粒,其中「依賴瓶裝水者」攝入量會更高,相較一般人多出約9萬顆。薩赫迪說明,一旦塑膠微粒進入人體,它們就能穿透生物屏障、進入血液,最終到達主要器官。累積過量可能導致慢性發炎、荷爾蒙失調、生殖問題、神經損傷以及某些癌症。

塑膠容器如何釋放微粒?

雖然肉眼看不見,但塑膠微粒確實存在生活各處,對人體的影響不容忽視。薩赫迪指出,許多塑膠容器在儲存、運輸過程中,多會有微粒慢慢釋出;特別點名瓶裝水,許多瓶身是由「低等級塑膠」製成,暴露在陽光或高溫下太久,就會有許多塑膠微粒脫落,最後透過飲用直接進入人體。

瓶裝水危害尚需更多研究 但建議日常不宜依賴

薩赫迪補充,目前對於「長期喝瓶裝水之影響」的研究不足,但還是要注意其風險,她贊同各國政府為限制塑膠垃圾而做出行動,例如減少一次性塑膠袋、吸管,也呼籲應正視瓶裝水的問題。

她認為,應加強對塑膠微粒的教育,不是說完全不能喝瓶裝水,而是不應將其作為日常生活的選項,有緊急情況急需使用,喝瓶裝水是沒問題的,「人們需要明白,問題不在於急性毒性,而在於慢性毒性。」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