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施春美/台北報導

許多人一上車就想睡覺,醫師黃軒表示,這不是人意志薄弱,或太累所致,科學研究顯示,車廂本身就是一個自帶催眠功能的「安眠盒子」,從震動、空氣,到大腦和肌肉,全都在幫人開啟睡眠模式。他並表示,當人感覺「車裡好悶」,就是大腦在發出「缺氧」的求救訊號。
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在其臉書表示,科學研究發現,人一上車就犯睏,不是因為個性懶散,而是車廂震動、空氣、衝突、肌肉疲勞、心理放鬆加總後的「天然安眠配方」。
他表示,科學研究如下:
1. 低頻震動=搖籃效應
車子行進時,總是伴隨輕微的震動。研究證實,這些低頻振動能在15分鐘內讓人明顯變困,比發呆還更容易入睡。因此,車子根本就是「行動嬰兒搖籃」
2. 二氧化碳濃度太高,腦袋被麻醉
人多、車廂小、通風差,二氧化碳濃度就會一路飆升。濃度過高時,人就容易頭昏腦脹、想睡覺。所以人感覺「車裡好悶」,其實是大腦在喊「缺氧了。」
3. 大腦感覺衝突
坐車的時候,內耳前庭覺得「人在動」,眼睛卻告訴大腦「我沒動」。這種矛盾訊號讓大腦疲於奔命,結果導致「腦子過勞,睏意上頭。」
4. 肌肉在「默默加班」
別以為坐著就是放鬆。車子晃動時,腰背和下肢肌肉必須不停調整來維持平衡。久而久之,血液循環變差、肌肉痠脹,身體只想趕快休息。
5. 心理放鬆,一秒切換睡眠模式
平常壓力山大,車程反而是少數「不用想、不用做」的時刻,使得大腦更容易自動進入休眠狀態。
黃軒表示,人若一上車就犯睏,不是自己撐不住,也不是身體出問題,而是你被「車廂黑科技」所包圍,所以下次在車上睡著,別再自嘲「太弱」,其實自己只是中了科學的「必然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