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熟也沒用!「常見5種魚」恐藏毒 鯖魚、鮭魚都中標
  • A-
  • A
  • A+

健康中心/楊惟甯報導

鮭魚一旦保存不當,就可能產生「組織胺」。(圖/unsplash)
鮭魚一旦保存不當,就可能產生「組織胺」。(圖/unsplash)

只要把魚煮熟就萬無一失了嗎?專家指出,包括鯖魚、旗魚、鮭魚、秋刀魚、鬼頭刀等5種常見魚類,一旦保存不當,就可能產生名為「組織胺」的天然毒。這種毒素即便經過高溫烹調,仍無法去除。而當人體攝取過多時,可能迅速引發急性中毒。

台北榮民總醫院職業醫學及臨床毒物部主任楊振昌指出,魚類中本就含有「組胺酸」這種人體所需的胺基酸,但當保存環境不佳、冷凍與解凍過程反覆時,魚肉內的細菌會迅速將其轉化為「組織胺」。這類毒素具有高度耐熱性,無法透過煮熟、炸熟等方式破壞。一旦人體攝入過量,將引發類似過敏反應的急性中毒。

組織胺中毒症狀多在食用後1小時內出現,常見症狀包括:臉部潮紅、皮膚發癢、蕁麻疹、頭痛、頭暈,嚴重者甚至會有嘴唇與四肢麻木、呼吸困難、心悸、低血壓等反應。楊振昌提醒,許多民眾「中毒」卻不知,經常誤以為是過敏,雖然致死率不高,但若沒有及時就醫,可能對心肺功能造成損害。

楊振昌也說明,特別需要注意的魚類包括:鯖魚、鰹魚、鰆魚、鮪魚、秋刀魚、旗魚、鬼頭刀、沙丁魚、竹筴魚、鮭魚等「青皮紅肉魚類」與鯖科魚種,這些魚種因肌肉中含有較多組胺酸,處理不當時風險最高。此外,虱目魚、鱈魚等也曾被檢出有類似毒素反應。

另外,楊振昌也提醒,組織胺中毒最常出現在校園團膳、公司行號、中央廚房等大量備餐的情境,從冷凍庫取出的魚排,若在解凍、切割、醃製、烹調過程中時間拉太長,組織胺會迅速累積,導致群聚性中毒事件。他建議,一旦有民眾出現中毒症狀,應攜帶剩餘食材立即就醫,有助醫師快速診斷,並對症下藥給予抗組織胺藥物治療。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