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心/彭淇昀報導
止痛藥到底該什麼時候吃?止痛藥是生活中經常使用的藥品之一,不過不少人好奇,出現疼痛時就要立即吞藥嗎?對此,食藥署指出,若遇到「經痛、偏頭痛」2種症狀時,提早吃更有效,「這些疼痛若延遲用藥,痛覺訊號在中樞神經系統中被放大,後續反而更難控制」。食藥署也示警,止痛藥不會導致病原體抗藥性,但長期頻繁使用可能出現「耐藥性」,非必要勿長期大量使用,避免身體依賴、效果下降。

食藥署指出,市面上常見的止痛藥分為3大類,包括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可退燒、止痛,是多數感冒藥、綜合止痛藥常見成分;NSAIDs非類固醇抗發炎藥,如布洛芬、阿斯匹靈,能改善頭痛、牙痛、肌肉痛、經痛等與發炎反應相關疼痛;鴉片類止痛藥(Opioids),屬管制藥品,通常用於重大手術後或癌症疼痛,須由醫師開立。食藥署也提醒,市售許多「綜合止痛藥」常包含多種成分,服用前應仔細閱讀標示,避免重複攝取造成肝腎負擔。
至於止痛藥會不會產生抗藥性?不少人擔心止痛藥越吃越沒效,甚至「吃多會有抗藥性」,對此,食藥署澄清,止痛藥不會導致病原體抗藥性,但長期頻繁使用可能出現「耐藥性」,也就是需要更高劑量才能達到相同止痛效果,因此非必要勿長期大量使用,避免身體依賴、效果下降。
不過,食藥署指出,若出現「經痛、偏頭痛」2種症狀建議提早用藥,「這些疼痛若延遲用藥,痛覺訊號在中樞神經系統中被放大,後續反而更難控制,適時服藥能避免疼痛惡化」;一般輕微、短暫疼痛,可先觀察或透過休息、熱敷改善。
此外,食藥署提醒,濫用藥物恐釀後遺症,因為乙醯胺酚過量恐傷肝,而NSAIDs可能造成胃部不適、腸胃出血、腎功能影響,至於鴉片類藥物則有成癮風險,建議民眾若有慢性疼痛、疼痛反覆發作,應尋求專業醫療,而非自行長期吃藥止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