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大腸壞死出血 外科醫檢查:行醫一輩子也難遇到的病
  • A-
  • A
  • A+

記者張雅筑/彰化報導

年僅50多歲的婦人透過大腸鏡檢查發現,整個大腸嚴重壞死出血且合併敗血性與出血性休克,所幸經多次的緊急次全大腸切除後保住了一命,但醫師也進一步確定婦人罹患的是「大腸結核」。彰化秀傳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黃漢斌表示,普遍民眾都只聽過「肺結核」,但其實「腹腔結核」也是一種結核病,會影響腸道、腹膜、腹部淋巴結等,而腸結核算是相當罕見且難以診斷出的,所以一年死亡率達20%。黃漢斌分享自身醫療上的經驗,盼大家可以更認識該疾病,降低憾事發生。

彰化秀傳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黃漢斌,日前遇到相當罕見的「腸結核」患者。(資料照/黃漢斌醫師授權提供)

▲彰化秀傳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黃漢斌,日前遇到相當罕見的「腸結核」患者。(資料照/黃漢斌醫師授權提供)

「照道理,應該行醫好幾年才會遇到一個,甚至一輩子也不一定碰得到...」彰化秀傳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黃漢斌,談及近日碰到的罕見病例表示,以發生率與盛行率的觀點而言,真的相當罕見,全球來說病例數也很少。雖然很罕見,但一旦發生,其一年的死亡率並不低,高達20%,黃漢斌解釋,就是因為症狀通常不明確,所以難以做出診斷,也因此導致死亡率略高。

回憶該名病患,黃漢斌說,她是一名5旬婦人,經由大腸鏡檢發現「大面積大腸壞死出血」合併敗血性與出血性休克,經緊急次全大腸切除後確診為「大腸結核」。大家普遍都聽過「肺結核」,但黃漢斌強調,不是只有肺部才會被結核菌感染,在台灣,每年新發生的結核病患者中,就有逾1成會得到肺外結核。他進一步解釋道,「『腹腔結核』也是一種結核病,會影響腸道、腹膜、腹部淋巴結,以及更少見的腹部實體器官(肝、胰和脾)。在免疫功能正常的患者中,『結核性腸炎』(又叫「腸結核」)約佔全球結核病病例的 1~3%。該細菌被認為能通過活動性肺結核的血行傳播、吞嚥感染的痰液或攝入受污染的食品進入胃腸道。結核菌穿透胃腸黏膜導致發炎反應,進而形成肉芽腫、黏膜潰瘍和壞死。結核性腸炎的徵兆和症狀通常不明確,因此難以做出診斷,保持高度懷疑是診斷關鍵。」

直言「腸結核」不僅罕見也難做出診斷。黃漢斌表示,該疾病在早期的診斷具一定挑戰性,所以就他的經驗建議,即使胸部X光正常,在無法排除腸結核時,可考慮進一步腸道的檢查。由於腸結核的不明確臨床表現,可模仿其他胃腸道疾病(如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或多種惡性疾病。黃漢斌分享四大標準,若存在任何一項,就可明確診斷為胃腸道結核病,整理如下:

1、組織「培養」(結腸切片、淋巴結)出結核分枝桿菌陽性。

2、組織學證明典型「耐酸性染色桿菌」 (acid fast bacilli,AFB) 。

3、「乾酪樣肉芽腫」的組織學證據。

4、分子生物的方法(聚合酶鏈反應,PCR) 做進一步確認是否為結核分枝桿菌。

俗話常說「及早發現,及早治療」,黃漢斌直言,這句話所言不假,因為早期且正確診斷確實影響了是否對患者即時投藥治療和存活率,就「腸結核」來說,其實治療原則一般而言同肺結核,標準的抗結核藥治療腸結核是相當有效的,都應強調早期、聯合、適量及全程用藥,至於手術治療,主要是為了面對其他併發症,像是穿孔、廔管和大量出血等。

黃漢斌醫師希望透過自己的經驗分享,讓大家更了解這疾病。(圖/資料照)

▲黃漢斌醫師希望透過自己的經驗分享,讓大家更了解這疾病。(圖/資料照)

這樣的疾病發生率到底為何呢?根據衛福部統計,今年累計至12月24日止,全國結核病本國籍統計有6525例,而累計死亡數有463人。但以腸結核來說,黃漢斌醫師表示,就目前統計數字來看的話,佔全球所有結核病病例的1%至3%,男女的發生率的話,現在還難以判斷,因為病例數太少加上各國的肺結核發生率不一。提醒民眾,預防結核病就是保持健康生活型態、提升自身免疫力,若有不適應儘快就醫治療。

✎黃漢斌醫師 /「斌」紛外科視角臉書粉專:https://reurl.cc/7rbka9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