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服抗病毒藥交互作用?醫點名這些藥
  • A-
  • A
  • A+

文/郭家和

Omicron本土確診人數連日暴增,指揮中心宣佈「居家隔離」、「自主防疫期間」、「居家檢疫」三類民眾,於家中使用快篩試劑為陽性,且視訊診療後經醫事人員確認可列為確診。預計國內確診人數仍將持續走高,各界關心口服抗病毒藥是否能及時開立,讓高風險族群在黃金時間內有「救命藥」可用。

 

(圖/翻攝自潮健康)

▲(圖/翻攝自潮健康)

 

確診就能用口服抗病毒藥?  須符合5項適應症

光田綜合醫院策略長孫茂勝醫師受訪表示,開立口服抗病毒藥須經過數道關卡,第一,藥物使用同意書簽署,由於口服抗病毒藥不適用藥害救濟,醫師必須讓病人知情同意該藥物的利弊方可開立。現已簡化原先的同意書格式,改為視訊時患者表達同意使用即可,大幅減少說明時間。

第二,藥物適應症範圍,口服抗病毒藥主要為5大適應症,包括:確診為陽性個案、距離發病日5天內、尚未需要使用氧氣(未進展為重症)、年齡在12歲以上且体重40公斤以上,非孕婦(目前已將孕婦納入可以使用輝瑞口服葯,Paxlovid由臨床醫師評估使用效益大於風險, 經充分告知並獲同意後可使用,但默沙東口服葯,莫納皮拉韋,仍不建議用於孕婦),符合適應症且具有下列14項風險因子的任一項風險因子即可開立。

SARS-CoV-2染疫後,重症的危險因子包括:年齡大於65 歲、糖尿病、慢性腎病、心血管疾病(不含高血壓)、慢性肺疾(間質性肺病、肺栓塞、肺高壓、氣管擴張、慢性阻塞性肺病)、結核病、慢性肝病(肝硬化、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與免疫性肝炎)、失能(注意力不足及過動症、腦性麻痺、先天性缺陷、發展或學習障礙、脊髓損傷)、精神疾病(情緒障礙、精神分裂症)、失智症、吸菸、BMI大於30 (或 12–17 歲兒童青少年 BMI 超過同齡第 95 百分位)、懷孕、影響免疫功能之疾病(HIV 感染、先天性免疫不全、實體器官或血液幹細胞移植、使用類固醇或其他免疫抑制劑)。

 

(圖/翻攝自潮健康)

▲(圖/翻攝自潮健康)

 

抗病毒藥與慢性病藥有交互作用?  有吃這些藥要小心

然而,如果病人有在服用慢性病藥物,還須考量藥物交互作用及嚴重副作用風險。孫茂勝醫師指出,與口服抗病毒藥物會產生交互作用的藥物種類眾多,依照風險高低分為紅色、橙色、黃,綠色等級,紅色為禁止併用,橙色須經醫師評估後小心使用。

由於許多病人可能同時服用數種以上藥物,交互作用會是開藥前的重要考量。孫茂勝醫師舉例,如服用抗心律不整藥物、部份降血脂藥物,以及肝硬化第三期的族群,藥物交互作用風險相對高,醫師可能會採取用藥調整,或者改為開立其他效果相同但不同種類的藥物,確保患者用藥安全。

現階段染疫人數不斷增加,仍有一定的中重症比例,而口服抗病毒藥物可減少89%住院或死亡風險,孫茂勝醫師認為,口服抗病毒藥物的適應症是在發病5天以內使用,超過5天後就不符合適應症。因此,在符合適應症條件下,讓確診者愈快有藥可用愈好。

孫茂勝醫師提醒,口服抗病毒藥物的吸收率好,並不用擔心飯前、飯後或是受食物影響吸收效果。搭配雲端藥歷可讓醫師即時知道病人的用藥資訊,避免藥物交互作用問題。現在主要希望改善確診通報行政流程,以及網路系統阻塞等問題,進一步加快開藥速度,讓更多患者能及時用藥。

 

 

重症、死亡數才是關鍵!  醫師:度過最後階段有望解放

Omicron感染力極強,本土確診人數每日激增5、6萬以上,醫療院所必須同時應對民眾看診、收治、通報、開藥以及開立診斷證明等需求,如何簡化流程、讓醫護人力資源用在最需要的地方,將是一大考驗。

孫茂勝醫師指出,居家隔離等三類人快篩陽視同確診上路後,應繼續落實輕、中、重症分流,患者也可經由視訊後由親友帶來相關證件資料到院代為領藥,或由醫院開立處方至各地核心藥局領取。如果確診通報的行政流程拖沓,可能導致民眾想要領抗病毒藥物時已超過適應症時限,增加重症風險。

「現在已經不是關心確診數,而是關心重症、死亡數有沒有暴增!」孫茂勝醫師表示,Omicron逐漸進展演變為類流感,感染數預期會繼續上升,將有更多比例人口得到免疫力保護,醫療院所正全力防守避免重症、死亡人數攀升。未來1、2個月疫情高峰將是「最後階段」,一旦度過有望「解放」並恢復正常生活。

孫茂勝醫師指出,各地醫院目前已用開設防疫門診、院內綠色通道等方式,盡可能保留醫護人力,集中用於照護中、重症患者。提醒民眾在疫情高峰前仍應做好完整自主健康管理,高風險族群也應完整施打疫苗。

 

 

延伸閱讀:

COVID-19口服抗病毒藥是疫情曙光? 學者:未來恐有「抗藥性」病毒現世

單日確診數破萬! 疫苗「打好打滿」仍可能染疫? 醫師列舉「3情境」助自保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