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低?食藥署預告開放「加拿大全月齡牛肉」百億人僅2人可能染狂牛症
  • A-
  • A
  • A+

記者簡浩正/台北報導

食藥署預告開放加拿大全月齡牛肉。(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食藥署預告開放加拿大全月齡牛肉。(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還記得「狂牛症」(牛海綿狀腦病,BSE))嗎?即便美牛議題已過了很久,但相信民眾對其疑慮還是不在少數。不過,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日前預告《美國及加拿大牛肉及其產品之進口規定》,繼美國之後將再開放加拿大全月齡牛肉進口到台灣,並以風險評估報告指出,若消費者只吃加拿大牛肉,「每100億人裡,約有2.24人才有可能染狂牛症」,終生感染狂牛症的風險極低。

據悉,「典型狂牛症」指牛隻吃到受病原污染的飼料而感染狂牛症;「非典型狂牛症」則是牛隻因遺傳等自然因素,自然發生的狂牛症。根據台中榮總衛教資料顯示,狂牛症於1986年首度爆發於英國,當時重創英國的畜牧業;近來狂牛症再度捲土重來的趨勢,至今已造成近20萬頭牛隻的死亡,導致歐洲農業經濟的損傷,成為全球的熱門問題。科學家在1996年進一步發現,人類極有可能由食用病牛的肉而感染類似狂牛症的「亞急性海綿狀腦病變」,或稱「庫賈氏症」(Creutzfeldt-Jakkob Disease;CJD)。

目前台灣僅開放加拿大30月齡以下牛肉進口,台灣自2021年1月1日起,已開放包括30月齡以上的全牛齡美牛進口。不過,加拿大已經被世界動物衛生組織(WOAH)列為狂牛症風險可忽略國家,加拿大在2021年2月向我國申請開放進口全月齡的牛肉,食藥署經專家諮詢會審查後再實地查核並整體性評估認為沒問題,因此今年4月27日預告開放進口,預告期30天。

根據食藥署官網,該預告修正草案依據行政程序法第一百五十九條第二項第二款。內容提及疑似或證實為牛海綿狀腦病病例牛隻或已證實牛海綿狀腦病病例之同世代牛隻,其製成之牛肉與相關產品不得輸入外,頭骨、腦、眼睛、脊髓、絞肉、內臟不得輸入;進口牛肉應依「進口牛肉檢疫及查驗作業程序」接受源頭、邊境及市場端之查驗。

對此,食藥署食品組副組長鄭維智今日受訪表示,預告期間就是收集各界意見並依據收集好的意見再做評估,並非30天以後就馬上開放,預告期限到5月26日止。他說,依據法規授權,加拿大出口牛肉到台灣須附上國家簽發的證明文件,而我國之前就已經開放全月齡的牛肉進口到台灣了,剩下加拿大仍是30個月齡以下。他說,我國進口牛肉消費量以美國最多,第六名才是加拿大。而這兩國都曾是有狂牛症的國家。

食藥署也同步公布「加拿大進口牛肉相關產品健康風險評估報告」,由英群顧問有限公司執行。風險評估報告結論是,納入加拿大牛肉進口量的現實情境,以假設消費者只吃加拿大牛肉之最壞情境假設下,食用帶骨牛肉和牛內臟染狂牛症的終生風險中位數,分別為每百億人中約2.24人、每百億人中約6.68人。

對於相關食安問題,林口長庚醫院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接受媒體電訪表示,該報告看來是標準評估,他沒有特別意見。不過狂牛症有分為典型與非典型,若人類被傳染典型後會引發新型庫賈氏症;未來加拿大發生典型狂牛症、或非典型狂牛症也會感染人類後,政府就該馬上重新評估,因為人類患新型庫賈氏症(與食用狂牛症牛肉遭感染)是沒有治療方式的。

他說,上述風險報告中,食藥署依加拿大資料最後一次看到典型狂牛症是在2015年,所以報告中據此資料進行風險評估,套用在國人食用加拿大牛習慣,認為風險低。不過非典型狂牛症在加拿大至2021年仍有所聞,雖目前科學證據顯示非典型狂牛症跟新型庫賈氏症無關,「但若以醫學角度來看,風險評估應該要是動態的」,主管機關仍應密切追蹤,若加拿大出現典型狂牛症案例,或醫學研究發現非典型BSE仍有危險,就要重新進行風險評估,替民眾的食安把關。

延伸閱讀
精彩影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