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需要「腦庫」?專家:4成死者「生前診斷、死後病理」失準有出入
  • A-
  • A
  • A+

記者黃仲丘/台北報導

左起:台大醫學院解剖學暨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教授李立仁、台大醫學院解剖學暨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特聘教授謝松蒼(圖/記者黃仲丘攝影)

▲左起:台大醫學院解剖學暨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教授李立仁、台大醫學院解剖學暨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特聘教授謝松蒼(圖/記者黃仲丘攝影)

「大腦」在醫學上仍有許多未解之謎,也被稱為最神秘的器官,近年醫學專家也坦言,醫師所做的疾病診斷,往往未必符合真實病理情況。台大醫學院正式揭牌成立「台灣腦神經組織人體資料庫」,其中呈現一項由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所做的調查,發現竟有高達40%的個案,在往生後的病理診斷、與生前的臨床診斷有出入且有14%的病理診斷會和生前不同。成立腦庫,則對疾病診斷的準確性將更有幫助。

大腦研究,由於活體取得組織非常困難,過去的腦部研究主要是藉由影像學做研究,但終究是隔一層紗;台大醫學院11月5日正式揭牌成立台灣第一個「腦庫」,盼能藉此揭開大腦的神秘面紗。

台灣腦庫代表人、台大醫學院解剖學暨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特聘教授謝松蒼指出,根據美國Johns Hopkins(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一項比對往生後病理診斷與生前臨床診斷的研究指出,有高達40%的個案,在往生後病理診斷會與生前診斷有所出入;14%的個案,病理診斷會和生前診斷不同,被完全翻案;17%的個案會外加新的病理變化;9%的個案,只有往生後才有病理診斷。

謝松蒼表示,這項研究也突顯建置腦庫的重要性,特別是對於特定疾病來說,捐贈大腦做研究,是利人也是利己。腦庫目前共有3個負80℃冰箱,每個冰箱可以置放50個全腦組織,全台蒐集的大愛腦都直接送往腦庫,或由腦庫派人去地方摘取。由於腦庫的儲存是動態的,也會提供相關醫學單位使用,一個冰箱將可收納60個全腦組織,盼5~10年內,可蒐集180個全腦樣本。

腦庫目前共有3個負80℃冰箱,每個冰箱可以置放50個全腦組織(圖/記者黃仲丘攝影)

▲腦庫目前共有3個負80℃冰箱,每個冰箱可以置放50個全腦組織(圖/記者黃仲丘攝影)

台大醫學院解剖學暨細胞生物學科暨研究所教授李立仁表示,腦庫將蒐集罕見疾病、神經退化疾病為以及正常人的全腦。以小腦萎縮症病友協會目前已有近30位病友表示願意捐贈。另也有不少罕病病友表示支持,但最難的還是一般的捐贈者。

李立仁表示,很多人擔憂捐腦會影響外觀,但其實捐腦會從額頭切開後,再完整縫合回去,因此捐贈者的外觀是不會受到影響的。此外,切片會將大腦分為急速冷凍,與必須浸泡福馬林的病理切片,針對大腦不同的腦區做採集。一般來說,最希望是能夠在往生後24小時內完成。而病理檢驗部分,通常會在採樣完後一個月,由神經病理科醫師做檢體診斷。目前腦庫團隊之一的台大病理部的張克平醫師,也正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受訓,有望將這項新的技術帶回台灣,培養更多相關人才。

謝松蒼表示,腦部的大愛捐贈者是「無語良師」,腦庫也會尊崇這些病友,頒發感恩狀,編撰專刊訪談,希望讓所有病友可以放心,這是他們所有人的家,照顧科學研究的家。

國衛院院長司徒惠康表示,腦庫的成立是一個充滿大愛延續生命光輝的醫學寶庫,也是台灣醫學研究最後也最重要的拼圖。國衛院也將盡最大辦法支持腦庫未來的運作,讓台灣腦神經科學研究能再大步邁進。

延伸閱讀
精彩影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