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食物要避!蕁麻疹來去如風 出現「金魚眼、香腸嘴」趕快就醫
  • A-
  • A
  • A+

記者陳弋/台北報導

蕁麻疹發作時應避免搔抓。(圖/擷取自食藥署臉書專頁)

▲蕁麻疹發作時應避免搔抓。(圖/擷取自食藥署臉書專頁)

近期天氣變化迅速,沒幾天就會有一波明顯的溫濕度變化,加上歲末年終聚餐多,大魚大肉黃湯下肚恐增加蕁麻疹發作的機率。衛福部食藥署表示,一旦接觸誘發因子,皮膚會馬上出現疹塊,可能愈抓愈嚴重,如果出現金魚眼、香腸嘴,務必儘速就醫。

早晚溫差、濕度變化大,有些民眾皮膚冒出許多疹塊,愈抓愈癢,食藥署指出,這可能就是急性蕁麻疹,想要治療最重要的是找出過敏原,避免再度誘發,恢復前須避免搔抓,可以透過冰敷止癢。

食藥署提醒,若蕁麻疹的症狀較嚴重,可以就醫或詢問藥師,依照專業指示服用含有抗組織胺成分的藥品,唯須小心暈眩、嗜睡、視力模糊等副作用,因此應考量工作和生活型態,和藥師討論後再服用。要是持續未見改善,可以到皮膚科或風濕過敏免疫科求助,若出現血管性水腫(如金魚眼、香腸嘴等)必須馬上就醫,以免危及生命。

蕁麻疹發作超過6週就是「慢性蕁麻疹」。(圖/南投醫院提供)

▲蕁麻疹發作超過6週就是「慢性蕁麻疹」。(圖/南投醫院提供)

安南醫院兒科醫師賴以修指出,蕁麻疹在臨床上很常見,95%以上民眾終其一生至少會發作過1次,大部分發作3天內會自行緩解。病人常因接觸(吃到、吸入或皮膚碰觸)過敏物質而冒出蕁麻疹,但有些情況是由感染造成,比如黴漿菌肺炎或常見的流感等傳染性疾病。

賴以修提到,移除特定過敏原後,急性蕁麻疹大多會自行消退,然而在某些狀況下,蕁麻疹發作期間會超過6週,即「慢性蕁麻疹」。

蕁麻疹的治療方面,目前西醫臨床第一線用藥為抗組織胺,第二線除了加重抗組織胺劑量,必要時會使用類固醇。衛福部南投醫院中醫師賴卉蓮表示,造成蕁麻疹的原因多是體質(免疫力差、氣血虛弱),又因外邪侵犯、飲食不當或情緒變動過大,導致體內陰陽氣血失調,引起過敏反應,可依證型辯證施治。除了一般中藥內服,也可用耳穴按摩方式減緩皮膚搔癢,常用的耳穴有風溪、內分泌、神門、肺、心等穴。

減緩皮膚搔癢,常按摩的耳穴有風溪、內分泌、神門、肺、心等。(圖/南投醫院提供)

▲減緩皮膚搔癢,常按摩的耳穴有風溪、內分泌、神門、肺、心等。(圖/南投醫院提供)

想要好得快,生活習慣的調整也很重要。賴卉蓮建議,飲食須避免容易誘發蕁麻疹的食物,例如辛辣重鹹的食物、甲殼類海鮮(蝦、蟹、貝類等)、發酵食品(醃菜類、優格、優酪乳、酒精飲品等)、堅果類(包含花生)、咖啡因(咖啡、茶、巧克力等)以及不新鮮的食物。

蕁麻疹患者除了要注意飲食,也應該減少刺激皮膚,可穿著寬鬆衣物,去除過多首飾,沐浴水溫不要過高。最重要的是,皮膚癢的時候儘量不要搔抓。此外,維持規律作息,保持心情放鬆,找到適當的紓壓管道都有助於改善蕁麻疹。

延伸閱讀
精彩影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