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祥銓健檢突冒「3顆腺瘤」恐大腸癌?醫:「4症狀」成警訊 5類人風險高
  • A-
  • A
  • A+

記者簡浩正/台北報導

余祥銓日前做定期健康檢查。(圖/翻攝Youtube)

▲余祥銓日前做定期健康檢查。(圖/翻攝Youtube)

余天二女兒余苑綺2022年因罹患直腸癌病逝,39歲余祥銓日前做定期健康檢查,今日貼出做大腸鏡的影片,檢查出他有7顆息肉,其中3顆是腺瘤、恐有大腸癌風險,讓余祥銓驚呼不已。對此,胃腸肝膽科醫師表示,腺瘤具癌化風險需手術切除,但因大腸息肉通常無明顯臨床症狀,若出現腹痛、血便、排便習慣改變或貧血時,往往已有明顯細胞病變,故建議糞便潛血篩檢陽性患者及息肉高風險族群,應定期透過大腸鏡檢查找出可能的息肉病灶。

該影片中醫師提到余祥銓家族有大腸癌病史,提醒他要定期篩檢,接著余祥銓躺在病床上等待麻醉,麻醉後進行檢查,醫師透露:「我們做進去的結果,總共看到有7顆。裡面有些是會變成大腸癌的腺瘤,大概有3顆,另外4顆是良性增生,一般來講增生不會變,我們有看到就順便幫你處理。」接下來也會先把腺瘤去進行化驗,並通知余祥銓結果。

大腸息肉示意圖。(圖/翻攝自部立彰化醫院臉書)

▲大腸息肉示意圖。(圖/翻攝自部立彰化醫院臉書)

義大大昌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林詮斌曾表示,大腸息肉是大腸壁上的突起,由表皮不正常增生形成。依病理組織可分為三種,包括: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鋸齒狀腺瘤;其中後兩者具癌化風險,需手術切除。而台灣50歲以上腺瘤性息肉發生率,男性約佔30至40%,女性則約15至20%。

他指出,大腸息肉通常無明顯臨床症狀,當發生如腹痛、血便、排便習慣改變或是是貧血時,息肉往往已增大有明顯細胞病變,甚至已是大腸癌。因此,早期發現腺瘤性瘜肉並將其切除以預防大腸癌就顯得格外重要。50歲以上、近親罹患大腸癌、抽菸喝酒、肥胖缺乏運動、高油脂低纖維攝取都是大腸息肉的高風險族群。

如何治療?林詮斌說大腸息肉治療方式有2種,治療前須評估病灶的位置、外觀、大小,目前主流是搭配內建影像強化設備輔助系統的內視鏡主機做評估。其中窄頻影像技術使用最廣泛,可將大腸息肉做清楚的分類。大腸息肉治療術主要根據息肉的大小選擇治療方式,小於0.5公分的息肉用切片夾摘除,大於0.5公分的息肉用鐵線圈套住切除,又可分為冷切除及熱切除兩種方式。

他進一步指出,冷切除不需接電燒機,故切除時間短,較熱切除不易發生延遲性出血等併發症,臨床上已廣泛使用於小於1公分以下的息肉切除,約90%的息肉皆可完整切除。1至2公分的扁平及粗莖息肉切除主要使用內視鏡黏膜切除術,於黏膜下注射如生理食鹽水,使病灶充分隆起與肌肉層分離後,再以熱切除方式切除,可避免傷及肌肉層。

不過林詮斌也提醒,雖大腸息肉切除本身不會造成疼痛不適,但有極少數患者仍可能發生延遲性出血及大腸穿孔等併發症。一般建議息肉切除後2日內採流質及低渣飲食,第3天後可恢復正常飲食,1週內避免搬重物或劇烈運動。行息肉切除術後,如有發生持續大量血便、劇烈腹痛、不明原因發燒等症狀,需返院進行評估。

精彩影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