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健康/刮痧緩解中暑 刮痧部位、刮痧順序、刮痧方式一次搞懂
  • A-
  • A
  • A+

文/陳如頤/NOW健康 

夏季天氣炎熱,很容易中暑,中暑主要原因是在身體散熱不均,當從戶外到室內,身體溫度慢慢升高,這就好像溫水煮青蛙,身體散熱系統出現障礙,此時也代表身體氣血不循環,中暑是因為暑氣「熱升冷降」,因此病症會集中在人體上半部。中暑的症狀包括了頭暈目眩、肩頸僵硬、容易疲倦、四肢痠軟、嘔吐、腹瀉、腹脹、頭脹痛、體溫升高、覺得補充再多水也無法解渴、心悸等。

(圖/NOW健康提供)

▲(圖/NOW健康提供)

刮痧最理想部位是在後頸部位 建議由上往下、由內往外

「痧」是經絡氣血中的「瘀穢」,俗稱痧毒,它阻礙氣血的運行、營養物質和代謝產物的交換、嚴重會引發組織器官的病變。刮痧的目的就是讓熱氣可以打通出來,對人體具有活血化瘀、調和陰陽、舒筋通絡作用。

刮痧就是將身體痧毒排出,身體就會比較舒服。中醫師賴睿昕表示,若要舒緩中暑不適,刮痧最理想部位是在後頸部位,後頸部不只有許多穴道,也是膀胱經、膽經位置,為了疏通氣血,刮痧方向建議由上往下,由內往外。正確的刮痧方式,是從頸肩大肌肉順向,從頭向腳單向刮、輕輕刮,刮到出痧,有紅就停。因為傷於暑的病人氣往上衝,會有頭脹、頭暈不舒服的感覺,刮痧把氣帶向下方,人才會舒服,」另外,針對內關穴、合谷穴、百會穴以及人中穴刮痧,也有幫助消暑氣的效果。

痧與普通的瘀血本質上並不相同 中醫解析兩者差異之處

從表面上看,痧與普通的瘀血沒有什麼兩樣,可是透過現象看本質,卻發現兩者有著本質的區別。賴睿昕舉例,日常有人不小心摔了一跤,皮下出現一片瘀青,或皮膚上流出一些鮮紅的血液,隨即疼痛難忍,活動受限;在刮過痧的部位,皮下也會出現一些類似瘀血的斑點、斑塊,原來疼痛難忍不能運動的部位,卻出現了相反的現象,隨著痧的排出,卻疼痛減輕、甚至消失了。

民眾刮痧前,可以抹點刮痧油,這是潤滑劑,用嬰兒油也可以,避免過於乾澀、摩擦,傷害肌膚。刮痧要從風池穴開始刮,效果比較好。刮痧時,當痧慢慢出來,就代表痧毒逐漸排出,建議不要刮到瘀青。

刮痧器具如何挑選?需間隔多久? 刮痧注意事項全掌握

刮痧器具也是非常重要。賴睿昕指出,像鐵湯匙較尖利,或者像陶瓷湯匙,擔心會有破損,都可能傷害皮膚,造成皮膚受傷,較理想的是用牛角刮痧板,而硬幣、銅板充滿細菌,則可能產生感染風險。刮痧位置也要特別注意,頸部前方有胸鎖乳突肌,這部位靠近頸動脈,禁止刮痧,以免產生危險。若是胸鎖乳突肌後面頸夾肌部位,較適合刮痧。

另外,兩次刮痧建議間隔5至7天,需要等痧完全退卻,才能進行下一次刮痧。刮痧後,建議喝300c.c.至400c.c.溫開水,即使刮痧,也要勤防曬、多補充水分,避免陽光曝曬,且要多注意通風,身體氣血循環才能更流暢,這樣也才能降低中暑風險。

延伸閱讀
精彩影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