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羅慧夫徒弟奉獻40年!登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 68歲台灣仁醫不退休
  • A-
  • A
  • A+

記者張雅筑/採訪報導

2023年羅慧夫顱顏基金會與長庚醫院合作到蒙古義診,顱顏中心主治醫師羅綸洲看到患有罕見「顱顏裂」男孩桑賈(Sanjaasuren Zorigtbaatar)非常感動,因為這孩子是他一路醫治到大的

▲2023年羅慧夫顱顏基金會與長庚醫院合作到蒙古義診,顱顏中心主治醫師羅綸洲看到患有罕見「顱顏裂」男孩桑賈(Sanjaasuren Zorigtbaatar)非常感動,因為這孩子是他一路醫治到大的。

在台灣奉獻40年的已故羅慧夫醫師,栽培出許多優秀的徒弟,現任長庚大學醫學系教授、長庚顱顏中心主治醫師羅綸洲就是其中之一,讓人不禁起雞皮疙瘩的巧合是,羅綸洲醫師今年剛好行醫40年。羅綸洲不僅謙虛還不藏私,讓許多國外醫師自掏腰包來台向他學技術。在今(2024)年榮登「全球前2%終身成就頂尖科學家」及「2023年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獲得許多同業和後生小輩讚嘆,但已經68歲的他絲毫不驕傲,反而分享師父羅慧夫曾說過的,行醫就是要追求卓越,越來越好,所以他目前不打算退休,除了繼續為顱顏孩子們服務也要繼續做相關研究,為台灣醫學繼續貢獻。

2016年時,羅綸洲醫師和老師羅慧夫夫妻一起用餐,還特別合影留念。(圖/受訪者提供)

▲2016年時,羅綸洲醫師和老師羅慧夫夫妻一起用餐,還特別合影留念。(圖/受訪者提供)

日前史丹佛大學的專家們透過Scopus的學者檔案發布最新的2024「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World’s Top 2% Scientists 2024)」,分為「終身科學影響力排行榜(1960~2023)」和「年度科學影響力排行榜」兩個榜單,藉以衡量學者的長期及近期的研究影響力。台灣排名依舊維持在19名,總計有1700多位學者入榜,我國入榜領域以應用科學佔比較多,其次是健康科學。

本身是已故羅慧夫醫師愛徒之一的羅綸洲醫師,今年榮登「全球前2%終身成就頂尖科學家」和「2023年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親朋好友、同事和學生等除了送上祝賀外,更覺得他實至名歸。但羅綸洲醫師相當謙虛,發表過300多篇研究論文的他說,身為醫師最重要的除了行醫態度還有學習態度,這來自他的老師羅慧夫曾給的忠告,那時老師說:「記得為顱顏患者追求卓越,把每件事盡力做到最好!每次手術完不是結束,而是要思考哪裡可以調整、可以更好,求進步是行醫最基本的態度。」

(上圖)2023年到蒙古義診,羅綸洲醫師主刀較困難、罕見的「顱顏裂」病童,同時教學當地醫師;(下圖)大男孩Mario患有先天雙側唇腭裂,在印尼當地做兩次腭裂修補手術都失敗,導致口腔內留下大破洞(口鼻瘻管oronasal fistula),今年1月透過我國羅慧夫顱顏基金會媒合多方管道來台手術治療,主刀醫師正是羅綸洲。(資料照/記者張雅筑攝)

▼▲(上圖)2023年到蒙古義診,羅綸洲醫師主刀較困難、罕見的「顱顏裂」病童,同時教學當地醫師;(下圖)大男孩Mario患有先天雙側唇腭裂,在印尼當地做兩次腭裂修補手術都失敗,導致口腔內留下大破洞(口鼻瘻管oronasal fistula),今年1月透過我國羅慧夫顱顏基金會媒合多方管道來台手術治療,主刀醫師正是羅綸洲。(資料照/記者張雅筑攝)

(上圖)2023年到蒙古義診,羅綸洲醫師主刀較困難、罕見的「顱顏裂」病童,同時教學當地醫師;(下圖)大男孩Mario患有先天雙側唇腭裂,在印尼當地做兩次腭裂修補手術都失敗,導致口腔內留下大破洞(口鼻瘻管oronasal fistula),今年1月透過我國羅慧夫顱顏基金會媒合多方管道來台手術治療,主刀醫師正是羅綸洲。(資料照/記者張雅筑攝)

Mario來台手術後恢復得很好,羅綸洲醫師也會給予關心,兩人也開心合影留念。(資料照/記者張雅筑翻攝)

▲Mario來台手術後恢復得很好,羅綸洲醫師也會給予關心,兩人也開心合影留念。(資料照/記者張雅筑翻攝)

記者詢問羅綸洲當初怎麼會想從醫並選擇顱顏外科呢?他表示,因為當醫師可以幫助別人、救治人們,選擇顱顏外科是因為當年碰到了羅慧夫老師,很敬佩他的態度和醫學技術,所以就跟著他學習,後來會繼續在顱顏外科這個領域,「說真的,我覺得看一個寶寶到自己的門診,然後一路看著他回診、幫他手術,最後到成人,除了是看著一個孩子長大更是看著他蛻變,不論是外觀還是心理上。有的孩子原本可能是比較退縮自卑的,但經過我們的手術治療後,慢慢地恢復自信,加上羅慧夫顱顏基金會他們給予的幫助,那種感動和成就感是很難形容的,我覺得勝過物質和金錢。」

「我算是一個比較多話的醫師,就是我不希望患者和家屬特地來門診這一趟,只是聽診器聽聽然後我看一下就這樣結束了,我比較會想瞭解他在生活中是否遇到哪些狀況,還有術前的心情,如果是術後,那整個感覺是怎麼樣等等,此外還有很多可能是從外縣市來的,我不希望他們大老遠來一趟卻是毫無收穫。」羅綸洲表示,顱顏整形外科是一個很快可以從患者外觀上看到改變成果的,但除了外觀外,其實他們的內心也需要被重建、修復,身為一名醫師我的態度是,把他們當成自己的朋友或家人,簡單來說算是「視病猶親」吧!雖然需要花比較多的時間,但也因此和患者、家屬建立了信任感,甚至成為朋友,「看著他們越來越好,來回診時甚至笑著說要合照,都會讓我覺得這是件有意義的工作。」

羅綸洲醫師到蒙古義診時,遇到病童阿嬤下跪感謝,礙於語言不通,阿嬤說,她只能透過肢體表達感謝,羅綸洲給予擁抱回應這分心意。(資料照/記者張雅筑攝)

▼▲羅綸洲醫師到蒙古義診時,遇到病童阿嬤下跪感謝,礙於語言不通,阿嬤說,她只能透過肢體表達感謝,羅綸洲給予擁抱回應這分心意。(資料照/記者張雅筑攝)

羅綸洲醫師到蒙古義診時,遇到病童阿嬤下跪感謝,礙於語言不通,阿嬤說,她只能透過肢體表達感謝,羅綸洲給予擁抱回應這分心意。(資料照/記者張雅筑攝)

不僅在台灣先天顱顏患者服務,羅綸洲醫師也在1999年開始跟著羅慧夫醫師和顱顏外科醫療團隊到比較醫學弱勢的國家義診,即便已經68歲能當阿公的年紀,他依然不畏路途的艱辛或環境的各種突發狀況,除了COVID-19疫情期間,他年年參加義診,甚至還有海外的醫師自掏腰包跟隨他義診。羅綸洲語重心長地說:「義診確實是幫助那邊的孩子修復,但其實最重要的是傳授技術給當地的醫師,讓他們擁有自己治療顱顏患童的能力,我們絕對不會藏私,反而希望年輕醫師或海外各國的醫師們可以相互交流學習,作為醫師的當然是希望患者獲得更好的醫療救治,減少開刀的次數,儘量能以最少的次數到位就盡全力。」

羅綸洲醫師說,雖然自己暫時沒退休打算,但總一天會離開這崗位交棒給下一代,所以他很樂意把自己的技術傳承給年輕醫師,不論是哪個國家,只要肯學他絕對不藏私。此外,每次義診時,羅綸洲醫師也會特別帶上幾名年輕醫師,讓他們得以開拓視野和有不同的學習。(圖/受訪者提供)

▼▲羅綸洲醫師說,雖然自己暫時沒退休打算,但總一天會離開這崗位交棒給下一代,所以他很樂意把自己的技術傳承給年輕醫師,不論是哪個國家,只要肯學他絕對不藏私。此外,每次義診時,羅綸洲醫師也會特別帶上幾名年輕醫師,讓他們得以開拓視野和有不同的學習。(圖/受訪者提供)

羅綸洲醫師說,雖然自己暫時沒退休打算,但總一天會離開這崗位交棒給下一代,所以他很樂意把自己的技術傳承給年輕醫師,不論是哪個國家,只要肯學他絕對不藏私。此外,每次義診時,羅綸洲醫師也會特別帶上幾名年輕醫師,讓他們得以開拓視野和有不同的學習。(圖/受訪者提供)

已經到了退休年齡,但依舊堅守崗位上,羅綸洲醫師笑說,自己雖然68歲了,但整體的能量還是非常足夠的,所以目前還沒打算要退休,人生規劃是臨床做到75歲,研究就持續下去。最後羅綸洲醫師很堅定地告訴記者,自己早把當顱顏外科醫師視為畢生的工作,雖然現在台灣少子化、產前檢查的精準度越來越高,但這社會、世界上還是多少會有顱顏畸形的孩子出生,自己總有一天得離開這個崗位、這個舞台,所以只要是想學習顱顏外科技術的年輕醫師,他一定會好好把技術和態度傳承給他們。

行醫40年,被羅綸洲醫師看著長大的孩子肯定不計其數,他感性地說:「我當醫師最大的成就感就是,看一個顱顏患者,從小寶寶到成人,他的外觀、心理、人際都有所改變,且是變得更好,那就是他選擇顱顏外科的最大意義。」

【唇腭裂小百科】

是先天性缺陷中最常見的一種,也是顏面發育缺陷中最多的一種,卻是所有先天性缺陷中最可治療的一種。發生率在亞洲約是1/700, 歐美國家約1/1000,大部份致病原因未明。

患者的智力發展幾乎不受影響,只要及早接受包括整形外科、牙科、耳鼻喉科、語言治療、臨床心理、社會工作等身心兼顧的整體醫療照顧,患者將可以早日康復,成為身心健全的個體。

【羅慧夫顱顏基金會介紹】

成立於1989年12月,由美籍醫師羅慧夫所創辦,除了幫助台灣國內的唇腭裂暨顱顏患童接受包括生理、心理、社會等全人醫療照顧,自1998年啟動『唇腭裂國際援助方案』,至今已前往蒙古、緬甸、柬埔寨、菲律賓、中國、寮國、多明尼加、印尼、越南等9個國家進行90次的義診活動,幫助2,273名貧困顱顏患者接受免費手術,同時培訓來自23個國家、183名的顱顏醫療種子人員,目前已有蒙古、柬埔寨、菲律賓、越南、中國西安等種子醫師在當地成立顱顏團隊或治療中心,將唇顎裂團隊治療理念持續推廣在世界不同的角落。

✎了解更多&支持唇腭裂、顱顏缺陷患者:https://neti.cc/Y7q450e;愛心專線:02-27190408#229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