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施春美/台北報導
▲醫師李柏賢表示,冬天吃餃子可以驅寒保暖。(圖/資料照片)
近來天冷,明天(週五)起又將有另一波強冷空氣迅速南下,越晚越冷,將挑戰入冬以來第3波寒流。因此保暖相當重要,耳朵的保暖與循環系統密切相關,醫師李柏賢表示,就中醫歷史而言,東漢末年醫聖張仲景,在冬天看到許多百姓耳朵凍傷,而發明「嬌耳湯」,逐漸演變成今天的餃子,在寒冬吃一碗熱騰騰的餃子,蘊含健康的深意。
醫師黃軒曾在其臉書粉專表示,耳朵的保暖與循環系統有關,當耳朵受到寒冷刺激時,血管會收縮,血循會變慢,而影響到耳朵的保暖效果。因此,保持耳朵的正常血管收縮和擴張,促進血液循環保暖是非常重要的。
提及耳朵保暖的重要,林口長庚胃腸肝膽科副教授、醫師李柏賢,在其臉書表示,東漢末年醫聖張仲景在冬天看到許多百姓耳朵凍傷,於是發明了「嬌耳湯」,也就是,用麵皮包裹羊肉餡和藥材,形狀像耳朵,給凍傷的百姓食用,以禦寒並治療凍瘡。後來,這種「嬌耳」逐漸演變成今天的水餃,並與節氣結合。
他表示,冬天吃餃子可以驅寒保暖,並寓意團圓和幸福,在寒冷的冬天,吃一碗熱騰騰的湯圓,與家人團聚,顯得格外幸福,也具有健康的意義。
張仲景的藥名叫「祛寒嬌耳湯」,其作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藥材在鍋裏煮熬,煮好後再把這些東西撈出來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下鍋煮熟後分給乞藥的病人。每人兩隻嬌耳,一碗湯。人們吃下祛寒湯後渾身發熱,血液通暢,兩耳變暖。吃了一段時間,病人的爛耳朵因而治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