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簡浩正/台北報導
▲72歲婦人腹痛頭暈又血便,竟罹「胃腸道基質瘤」,膽囊還被結石塞滿。(圖/國泰醫院提供)
不要忽視身體警訊。一名72歲的婦人,2個月前因為上腹部悶痛且頭暈就診,由於合併有血便症狀,經上消化道內視鏡及電腦斷層檢查,發現有胃腸道基質瘤(GIST),且腫瘤已長大接近6公分,且膽囊更被結石塞滿,沒有膽汁的空間。幸運的是,經與醫師討論後,借助微創手術一次根除,婦人於術後第9天出院。病理化驗報告證實胃部腫瘤屬於低度分化惡性胃腸道基質瘤,評估後僅需定期追蹤檢查,膽囊則是慢性膽炎。
國泰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蔡欣恬指出,胃腸道基質瘤是由腸胃道肌肉層的間質細胞長出來的惡性腫瘤,佔所有腸胃道癌症的2%左右,好發於年長病人,且年齡約在65-69歲,但也有不到2%的機率發生在20歲以下年輕病人(多與基因遺傳有關)。據跨國統計顯示,在香港、台灣、韓國與挪威有較高的發生率,約每百萬人有19-22人,美國及加拿大的發生率約每百萬有7-8人。
她說,胃腸道基質瘤在腫瘤還小時,鮮少有症狀,通常有症狀時多已大於2公分,由於臨床症狀沒有特異性,常見如腹部脹悶不適、噁心嘔吐、大便出血、體重減輕及排便習慣改變等,依照腫瘤生長位置不同而有不同的臨床表現。
胃腸道基質瘤治療上,蔡欣恬指出目前以手術切除為主,標靶治療為輔。如上述患者考量合併有膽結石問題,故建議接受達文西微創手術,做更細緻的剝離及切除,也可同時處理胃部惡性腫瘤及膽結石。若是經過評估已經有遠端轉移,或腫瘤原發位置屬於手術高度危險區域,或腫瘤太大而無法一次手術完整切除,這些狀況可以先給予標靶治療,這種前導性治療的模式有機會將無法手術的病況轉變成可以手術,而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也因為標靶藥物的介入,整體平均存活率增加3成以上。
蔡欣恬提醒,由於胃腸道基質瘤早期幾乎沒有症狀,症狀的臨床表現也無特異性,因此很容易被忽略,特別提醒年長者如有腹部脹悶不適、噁心嘔吐、大便出血等症狀,務必多留意,必要時進一步就醫確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