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中心/陳佳鈴報導
▲超級加工食品含有大量的糖、飽和脂肪和鈉,常見於汽水、洋芋片、加工肉品和即食食品等,也有大量的微塑膠。(圖/PIXABAY)
隨著環境中微塑膠污染指數級增加,人類大腦內的微塑膠含量也在上升。微塑膠不只來自塑膠製品,就連食物也有微塑膠!最新研究發現,超級加工食品含有較高的微塑膠,可能對心理健康造成負面影響,這些食品比天然食物更容易受到微塑膠污染,並可能穿越血腦屏障影響大腦功能。專家呼籲,應進一步探討超級加工食品和微塑膠對心理健康的潛在風險。
微塑膠是直徑小於5毫米的塑膠顆粒,可能來自塑膠製品的磨損,如塑膠袋、水瓶、輪胎或合成纖維衣物,而納米塑膠(nanoplastics)則更小。根據《紐約郵報》報導,《Brain Medicine》期刊近日發表的研究指出,超級加工食品含有大量的糖、飽和脂肪和鈉,常見於汽水、洋芋片、加工肉品和即食食品等,已被證實是不健康的食物,而這些食品的微塑膠含量也明顯高於天然食物。例如,研究發現,雞塊中的微塑膠含量是雞胸肉的30倍。
▲一份研究發現,減少攝取加工食品,增加水果、蔬菜、魚和橄欖油的攝取量,可改善年輕人憂鬱症狀。(圖取自Unsplash圖庫)
研究團隊表示,超級加工食品更容易受到微塑膠污染,這與其包裝材料、添加劑及加工過程中的設備有關。渥太華大學的精神科醫師法比亞諾(Dr.Nicholas Fabiano)表示,這些塑膠微粒可能穿越血腦屏障,並在大腦中累積。他提到,在美國,超級加工食品已佔據國民總熱量攝取的一半以上,因此微塑膠對心理健康的潛在影響應多加關注。
另外,迪肯大學的馬克斯(Dr. Wolfgang Marx)指出,超級加工食品可能引發慢性發炎、氧化壓力、粒線體功能障礙以及神經傳導系統變化等機制,對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響,而微塑膠則可能通過類似的生物途徑發揮作用。他強調,雖然目前的證據仍處於初步階段,但這些發現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以探討超級加工食品和微塑膠對心理健康之間的潛在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