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心/台北報導
▲大腸癌是國人最好發的癌症,甚至面臨年輕化的問題。(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現代人飲食逐漸精緻化,油炸食物與過多的糖分攝取,成為影響國人健康的隱憂,尤其大腸癌是國人最好發的癌症,甚至面臨年輕化的問題。胃腸肝膽專科醫師張靖表示,這一個月內,就有兩位才30多歲的年輕人,因為血便來找他,原本都想說應該是痔瘡,結果大腸鏡一照是直腸癌。建議民眾應保有「健康且規律的生活、及早的大腸鏡篩檢」意識,減少憾事發生。
近年來,大腸癌的發病年齡逐漸下修,根據統計,2022年大腸癌新增病例較2021年增加了1,405例,成為國內第二高發病率的癌症,引起各界關注。
▲張靖表示單單6月,就有兩位才30多歲的年輕人,因血便就醫,原以為是痔瘡,結果大腸鏡一照是直腸癌。(示意圖/資料照)
張靖日前就在臉書分享,單單6月、一個月內,就有兩位才30多歲的年輕人,因為血便來就醫,「原本都想說應該是痔瘡,結果大腸鏡一照:直腸癌」,年僅30多歲的年輕人就罹癌不僅讓張靖相當訝異,對患者與家屬來說更是很沉重打擊。張靖說,「雖然多數血便的成因是痔瘡,但事實是在沒有大腸鏡確認前,永遠不能百分之百排除大腸癌的可能」。
張靖表示,全世界各國現在都面臨「大腸癌年輕化」的警訊,推測可能與以下因素相關:
一、飲食西化(高油脂、低纖維)
二、生活型態改變(久坐缺乏運動)
三、腸道菌落失衡
張靖提醒,雖然少部分年輕大腸癌的情況,與家族遺傳性高度相關,但至少可將「健康且規律的生活、及早的大腸鏡篩檢」這些觀念落實在生活當中,如此才能大幅降低憾事再度發生。
▲胃腸肝膽科醫師陳保中日前也在臉書粉專表示,大腸癌前期幾乎沒有症狀,等到有感覺時,經常都已經太晚,呼籲民眾應定期檢查。(圖/PIXABAY)
事實上,胃腸肝膽科醫師陳保中日前也在臉書粉專「Dr.陳保中」表示,大腸癌前期幾乎沒有症狀,等到有感覺時,經常都已經太晚,他在門診看到不少年輕案例,「沒家族史、平常都還好,只是肚子會脹、偶爾血便,」一開始還以為是痔瘡,結果一照竟是大腸癌。
陳保中建議民眾,可每年進行糞便潛血檢查,且健保給付45歲以上者每2年一次,有問題再進一步安排大腸鏡檢查,把息肉處理掉,就不會變成大腸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