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結石痛起來比生產還痛 名醫警告這7種人有危險但偏偏他們不知道
  • A-
  • A
  • A+

資深記者鍾志鵬 / 台北報導

膽結石痛起來比生產還痛,名醫警告這7種人有危險但偏偏他們沒有病識感,不知道真的會很痛。(圖/聯安健檢機構提供)

▲膽結石痛起來比生產還痛,名醫警告這7種人有危險但偏偏他們沒有病識感,不知道真的會很痛。(圖/聯安健檢機構提供)

根據統計,台灣每10位成年人中就有1人可能有膽結石,但大多數人都是在健檢、腹部超音波時才意外發現。因為平常可能毫無症狀。聯安預防醫學機構,聯安診所超音波室主任楊建華醫師提醒,長時間空腹、極端減重或流行的斷食飲食法,容易導致膽汁滯留、濃縮,進而增加結石風險。七大高風險族群小心。

楊建華醫師警告:膽汁不流動  小心結石悄悄生成

楊建華醫師提醒,膽結石的成因,其實和「膽汁流動不良」有關。我們的膽汁分泌原本是幫助消化油脂的,如果長時間不進食,尤其沒有攝取油脂,膽囊就可能不收縮或收縮減少,就如同膽汁一直「存放」在膽囊裡,久而久之就容易變濃、沉積,形成膽泥、膽沙,甚至是結石。

常見的膽結石類型有三種:

1.膽固醇結石(常見於西方人,與膽固醇過飽和有關)

2.色素結石(常見於東方人,成分以膽紅素為主)

3.混合型結石(膽固醇與膽紅素混合)

膽結石症狀輕則右上腹悶痛、噁心、打嗝,重則可能引發膽管堵塞、胰臟發炎、敗血症等,後果不容小覷。

膽結石痛起來比生產還痛,名醫警告這7種人有危險但偏偏他們沒有病識感,不知道真的會很痛。(圖/翻攝自pixabay網站)

▲膽結石痛起來比生產還痛,名醫警告這7種人有危險但偏偏他們沒有病識感,不知道真的會很痛。(圖/翻攝自pixabay網站)

楊建華醫師警告:不吃早餐、想斷食減肥 小心膽結石找上門

楊建華醫師分析,也許有的人會問:「醫師,不吃早餐真的會導致膽結石嗎?」這其實有其根據,這是因為長時間空腹,膽汁滯留在膽囊內,時間一久就容易濃縮、沉積,的確可能會提高結石風險。國際研究也證實,空腹超過12小時的人,膽結石風險高出30%。

臨床上也遇過不少客戶,只是因為健康檢查而需空腹時間較久,膽囊內膽汁開始變得濃稠,產生膽泥現象。此外,雖然間歇性斷食、168飲食在現代很流行,但其實有些人不適合,尤其曾經有膽泥、膽沙、膽結石家族史的人,千萬不要採取極端飲食模式,避免讓膽汁長時間處於「靜止狀態」,而導致膽結石風險增加。

楊建華醫師警告:除了空腹時間較長,以下七大族群特別容易形成膽結石。

1.包括40歲以上、女性(尤其懷孕或荷爾蒙變化時)。

2.有家族病史。

3.肥胖。

4.快速減重族群。

5.還有糖尿病。

6.肝病。

7.長期使用荷爾蒙藥物的人。

這些族群的共通點,是膽囊收縮功能較差,或膽汁成分容易不平衡,讓膽汁更容易滯留,形成結石的風險也隨之提高。因此建議這些族群平時就應提高警覺、定期檢查。

膽結石痛起來比生產還痛,名醫警告這7種人有危險但偏偏他們沒有病識感,不知道真的會很痛。(圖/翻攝自pixabay網站)

▲膽結石痛起來比生產還痛,名醫警告這7種人有危險但偏偏他們沒有病識感,不知道真的會很痛。(圖/翻攝自pixabay網站)

「醫生請問我有膽結石 需不需要立即開刀處理?」

楊建華醫師解釋,雖然大約八成膽結石患者終其一生都不會發作,沒有症狀時,大多只需定期透過腹部超音波追蹤,或採取藥物治療,不必太過擔心。不過,若有持續性腹痛、吃油膩食物後明顯不適、噁心、嘔吐、黃疸或發燒等症狀,就應該積極就醫,讓專業醫師評估是否需要進一步手術治療。

目前多數膽結石患者若真的需要手術,大多能透過腹腔鏡微創手術處理,傷口小、恢復快、住院時間短。然而是否需要手術,並不是單純看結石大小,而是依照實際症狀、整體健康狀況與醫師專業判斷來決定。

預防膽結石 關鍵7原則

楊建華醫師提醒,預防膽結石的關鍵,是要讓膽囊有機會正常運作。三餐規律進食、適度攝取健康油脂,讓膽汁保持流動性,才是最實際的做法。日常生活中,有7個重點原則:

1.三餐定時、規律進食:避免長時間空腹,讓膽囊有機會排出膽汁。

2.飲食多元、均衡:多攝取蔬菜、水果、全穀類、豆類與膳食纖維,有助膽汁代謝、腸胃蠕動。

3.適量攝取好油脂:不必完全避油,選擇橄欖油、亞麻仁油、苦茶油等好油,有助膽汁排放。

4.少吃高糖、高油炸、精緻澱粉:這類食物易讓膽汁變濃稠,增加結石風險。

5.保持規律運動、避免久坐:促進代謝循環、維持膽囊收縮能力。

6.避免極端減重或快速瘦身:攝取熱量降低時,脂肪會大量快速動員入肝臟,反而讓膽結石風險升高。

7.適度補充抗氧化營養素:像含薑黃、兒茶素,有助降低慢性發炎反應,間接保護膽囊。

其實,預防膽結石的核心,就是讓膽汁適時排放,別讓它變濃變稠。與其擔心,不如從這些日常小細節開始調整健康的飲食習慣,讓膽囊維持規律運作,才是有效的預防方法。

另外,對於40歲以上、家族有膽結石病史,或本身有高風險因子的族群,定期安排腹部超音波檢查是相當重要的預防手段。預防關鍵在於維持膽汁正常流動,包含三餐定時、適度攝取健康油脂與規律運動,才能有效降低膽結石的形成機率。比起發作後才處理,提前了解自己的膽囊狀況、及早調整生活,往往能避免大麻煩。

膽結石痛起來比生產還痛,名醫警告這7種人有危險但偏偏他們沒有病識感,不知道真的會很痛。(圖/翻攝自pixabay網站)

▲膽結石痛起來比生產還痛,名醫警告這7種人有危險但偏偏他們沒有病識感,不知道真的會很痛。(圖/翻攝自pixabay網站)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