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吃胃藥」會罹胃癌嗎?藥師一字解答 很多長輩做錯
  • A-
  • A
  • A+

生活中心/倪譽瑋報導

健保署統計,台灣每10位胃癌患者,就有9位與「幽門桿菌感染」有關,「加工食物致癌」占比約10%。(示意圖/資料照)

▲健保署統計,台灣每10位胃癌患者,就有9位與「幽門桿菌感染」有關,「加工食物致癌」占比約10%。(示意圖/資料照)

日前減藥藥師胡廷岳發文說明,台灣人90%的胃癌主因是「幽門桿菌」,牠潛伏在胃黏膜中,導致胃部慢性發炎,最終病變;而胃藥的功用是讓「胃酸不酸」,這會降低胃酸殺菌力,讓幽門桿菌趁機入侵,長輩「拿止痛藥就一定要搭配一顆胃藥」的習慣其實不太妥當。胡廷岳直言,「『長期吃胃藥』會讓人胃癌嗎?會。加工食物甚至不是胃癌主因。」

長期吃胃藥恐增胃癌風險?藥師揭幽門桿菌真相

胡廷岳指出,胃癌多因胃部「黏膜細胞異常增生繁殖」所致,罹患胃癌的主要病因,並不是燒烤、泡麵、加工食品,而是潛伏在胃裡的「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後牠容易潛伏在胃黏膜中,導致胃部持續慢性發炎,進而造成慢性胃炎或黏膜癌前病變;另據健保署統計,台灣每10位胃癌患者,就有9位與幽門桿菌感染有關。

為了安心吃大胃藥 恐助幽門桿菌入侵

胡廷岳說明,胃幽門桿菌感染所造成的胃癌,與台灣人「愛吃胃藥」非常有關,胃藥的根本功用是「讓胃酸變得不酸」,原本可以「殺菌」的胃酸沒有效果了,幽門桿菌就會趁機入侵。他補充,部分長輩感冒看病「拿個止痛藥就一定要搭配一顆胃藥,不然心理面就會怪怪的」胃已不好又吃胃藥,易形成惡性循環。

感染幽門桿菌怎麼辦?抗生素療程不可中斷

胡廷岳補充,若不幸感染幽門桿菌,治療一般會搭配2至3種抗生素與制酸劑,療程通常持續7至14天;但臨床發現,不少人吃幾天發現「症狀有改善」就故意停藥,幽門桿菌根本沒殺乾淨,過幾個月後馬上又復發,復發後又得吃一大堆藥,對此胡廷岳直言「乖乖吃完抗生素,就是不想讓你吃多餘的藥。」

預防胃癌從生活習慣做起

最後,胡廷岳提醒,要預防幽門桿菌建議做好「公筷母匙」,幽門桿菌是透過口水、餐具共食、親密接觸傳染,家裡若有人有慢性胃炎、胃潰瘍或消化不良的症狀,要特別注意。他也提醒,「預防醫療做好,就能減少吃藥」幽門桿菌「吹一口氣、免抽血」就能檢查,治療手段也方便,呼籲大家避免「濫用胃藥」、「亂停抗生素」。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