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錯魚恐中毒!醫揭「5種魚」汞含量超高 害變笨又傷腎臟
  • A-
  • A
  • A+

記者鄭玉如/台北報導

營養功能醫學醫師劉博仁提醒,大型掠食魚類的汞含量高,長期食用恐致汞中毒,影響神經、腎臟、免疫與心血管健康。(圖/PIXABAY)

▲營養功能醫學醫師劉博仁提醒,大型掠食魚類的汞含量高,長期食用恐致汞中毒,影響神經、腎臟、免疫與心血管健康。(圖/PIXABAY)

魚類的營養價值豐富,還是優質蛋白質來源,不過營養功能醫學醫師劉博仁提醒,若喜歡吃大型魚,小心體內汞累積,根據數據顯示,大型、壽命長、位於食物鏈頂端的掠食魚的汞含量最高。而汞中毒危害嚴重,恐破壞神經系統、腎臟、免疫力及心血管。

劉博仁在臉書粉專指出,他在門診經常幫患者檢查血液中的重金屬濃度,包括汞(Mercury)與鉛(Lead)。還曾遇一名女子愛吃鮪魚與鯊魚,檢測結果顯示其汞濃度高於安全標準。根據美國FDA與EPA最新監測報告及全球研究數據集(涵蓋1995–2022年全球海鮮甲基汞濃度)顯示,大型、壽命長、位於食物鏈頂端的掠食魚汞含量最高。

劉博仁列出大型魚類汞含量清單,非常高汞(>0.9 ppm)的魚類,分別是「劍魚、鯊魚、旗魚、方頭魚(油魚,長得像鱈魚)、馬鮫魚」,而高汞(0.3–0.9 ppm)則有「大目鮪、黃鰭鮪、長鰭鮪、智利海鱸」,低汞(<0.1 ppm)包含「鮭魚、秋刀魚、鯖花魚、鱈魚、鯡魚、沙丁魚、吳郭魚」。

劉博仁提醒,慢性汞中毒常來自飲食(尤其大型掠食魚)、牙科汞合金及環境污染。主要影響器官有「神經系統」,會出現手抖、記憶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情緒不穩、視聽覺障礙,還會傷害「腎臟」,造成腎功能下降、蛋白尿,除此之外,也會使免疫力下降、自體免疫疾病風險增加,增加高血壓、心血管疾病風險,甚至影響胎兒腦部與神經發育,可能造成智力與動作障礙。

劉博仁建議,平時可透過飲食代謝與排出汞,多攝取「含硫食物」如大蒜、洋蔥、韭菜、西蘭花、抱子甘藍;「海藻類」包括小球藻、螺旋藻;「高抗氧化水果」可選擇莓果、奇異果、柑橘;「含硒食物」如巴西堅果、沙丁魚、雞蛋;「膳食纖維」可選擇燕麥、豆類、地瓜、深綠蔬菜,另外,多流汗與補水,加速部分汞從汗液與尿液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