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後狂拉筋沒用?醫示警:骨關節風險暴增「1習慣」害你越動越沒力
  • A-
  • A
  • A+

實習編輯藍子瑄/綜合報導

拉筋可做為輔助運動,但增肌與預防傷害仍須靠重量訓練。(示意圖/PIXABAY)
拉筋可做為輔助運動,但增肌與預防傷害仍須靠重量訓練。(示意圖/PIXABAY)

許多人把拉筋當成日常必做的運動暖身或收操招數,甚至覺得能減少痠痛、強化肌力。但復健科醫師王思恒指出,國際最新共識已經推翻不少舊觀念,有些拉筋方式確實有效,但有些效果其實被高估了。

復健科醫師王思恒在臉書粉專「一分鐘健身教室」分享最新國際共識,由20位頂尖研究專家花了兩年才完成的拉筋結論,研究指出,長期拉筋能確實提升柔軟度,例如坐姿體前彎、門框伸展胸大肌,每個部位拉30至120秒、做2至3組即可改善血管彈性、促進循環、幫助自律神經,尤其適合久坐族、高血壓前期、沒時間運動的人。

此外,單一部位一次拉超過4分鐘、每週至少5天、連續3週以上,可降低僵硬感,讓動作更順暢。如果無法做重量訓練,長者、術後或慢性病患者可透過每天15分鐘、連續6週的拉筋,獲得少量肌力與肌肉量提升,但效果遠不及重訓。

運動後拉筋無助減輕延遲性肌肉痠痛,也不會加速恢復,建議改用主動恢復、熱敷、睡眠與補水。長期拉筋對預防運動傷害幫助有限,雖能稍減少肌肉損傷,但骨骼與關節受傷風險卻增加,真正預防關鍵是穩定度訓練與肌力訓練。運動前若靜態拉筋時間過長,還可能降低爆發力,建議改用動態拉伸、泡棉滾筒、慢跑等暖身。

王思恒強調,拉筋適合用來放鬆、促進循環與增加柔軟度,但想增肌、提升力量,應優先考慮重量訓練;想預防受傷、改善痠痛,則需搭配重訓、充足睡眠與有效恢復策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