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蔡宇智、粘菀瑄 / 台北報導
美國「關稅」大刀下一波將砍向藥品,傳出川普將對藥物課徵250%關稅,恐造成缺藥潮,甚至藥價漲。有立委質疑,台灣市場小、藥價低,恐怕會是第一個被犧牲的市場。衛福部長邱泰源表示已經啟動機制,製劑藥品備妥3個月,原料藥6個月,藉此防範缺藥問題。

醫院內擺滿藥品,民眾生病看病,按照醫囑吃藥緩解,但美國關稅下一刀恐砍向藥品,學名藥的癌症用藥喊漲,平均半年恐要多付約30萬元。
癌症關懷基金會癌友Gimmy:「(自費肺癌)這個在醫院拿,大概是3750塊1顆1天。沒有買保險,一般的受薪家庭他走到了非健保給付的部分的時候,他的醫藥品質幾乎可以回到20年前只有化療的時代。」

癌症病友擔憂負擔加大,倘若沒有健保補助,不只藥價漲,各式藥品通通有危機,胰島素、氣喘吸入劑以及三高用藥,都可能面臨缺藥問題。
藥師沈采穎:「進口藥的部分,尤其是美國的藥品,這個在世界上應該是都會漲,漲幅的話其實1-2成是跑不掉。」
針對相關疑問,民眾黨立委陳昭姿質詢時指出台灣市場小、藥價低,恐怕會是第一個被犧牲的市場。
民眾黨立委陳昭姿:「那藥廠會針對不同的市場做獨立的定價,跟供貨策略,那台灣是小市場,台灣是小市場很難獲得優先供應。」

藥品問題如何解,成為衛福部當務之急。邱泰源強調,目前衛福部已啟動四大策略,啟動缺藥處理機制,同時備妥3個月的製劑藥品以及6個月的原料藥。
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常務監事李懿軒:「如果當他(藥廠)在美國的收益下降的時候,(藥廠)他有可能在其他國家,會去尋求這個藥價調漲的這個可能性,所以這個部分就會造成不同市場的一個衝擊。」

藥品衝擊處在雲霧,政府單位恐怕還得加把勁拿出更多對策,應對這波藥價海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