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心/林昀萱報導

魚肉已被證實健康益處極大,可保護心血管、預防失智等,但腎臟科醫師林軒任邀請台中榮總臨床毒物科主任鍾牧圻分享一個病例,一名男子不菸不酒、飲食清淡也無遺傳病史,健康檢查卻發現腎功能衰退問題,竟然是長期食用「深海魚」砷中毒惹禍!
林軒任指出,一名台商大哥只要要閒暇無事,就會跑到海邊釣魚,因此,每天餐桌上一定有美味的深海魚。但在某次的健康檢查,發現自己的腎功能下降,令他相當不解:「我每天早睡早起,飲食清淡,家裡沒有人洗腎,也沒有抽煙喝酒習慣,怎麼會得腎臟病?」在排除其他常見病因後進行重金屬檢查,竟發現他的尿液砷含量超標將近 6 倍。經詢問病史、生活習慣後,才發現原來這位大哥長期吃深海魚,因為深海魚中含有大量的砷,才會導致砷中毒!在停止大量食用海魚並接受治療後,這位大哥的腎功能也奇蹟般恢復至正常值。

砷就是俗稱的「砒霜」,在古裝劇常常看到後宮為了爭鬥,使用砒霜作為毒殺他人的工具。日常生活中,砷可以透過以下4種途徑進入我們身體,第一是「受汙染的地下水或農作物」。在過去,台灣部分地區曾因地下水受砷污染而引發烏腳病,導致居民皮膚病變和末梢血管病變。第二是「深海魚類與貝類」,在食物鏈中,砷會從小魚累積到大魚,特別是深海魚類和甲殼類、貝類等,更容易累積較高濃度的砷。第三是「來源不明的保健食品」,某些藻類(如藍綠藻、螺旋藻)和中草藥,可能在生長或製作過程中吸收或混入重金屬,若未經過嚴格檢驗,長期服用可能導致砷或其他重金屬超標。第四個途徑為「工業暴露」,從事半導體等特定工業的人員,也可能因工作環境而接觸到砷。
大多數人不太可能因飲食而導致急性砷中毒,除非是攝入高濃度的提煉物。急性砷中毒的症狀有「腸胃道不適」如嚴重的腹瀉,甚至血便;「心血管問題」如心律不整以及「神經系統問題」如昏迷。林軒任指出,更需警惕的是慢性砷中毒,它往往沒有立即明顯的症狀,但長期下來會造成嚴重傷害如下:
• 腎臟與肝臟損傷:不明原因的腎功能下降或肝臟發炎,就可能是慢性重金屬累積的表現。
• 癌症風險:世界衛生組織已將砷列為第一級致癌物,長期暴露會增加肝癌、肺癌、膀胱癌、皮膚癌等風險。
• 神經與皮膚症狀:手腳麻木、四肢無力,甚至指甲上會出現橫向的白色線條(米氏線)。
林軒任提醒不明原因出現慢性疾病症狀的人,例如腎功能無故變差、高血壓、糖尿病控制不佳,或有其他不明原因的疲勞、神經麻木等、長期大量食用深海魚類、貝類或甲殼類,飲食習慣特殊的人以及期使用來路不明的保健食品或中草藥,尤其是未經台灣官方認證、從國外平行輸入的產品者,要特別留意並考慮進行重金屬篩檢。

若要預防砷中毒,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均衡飲食,並讓飲食多樣化,避免長期大量食用單一食物。假如要使用保健食品,建議選擇有政府認證(例如衛福部食藥署)的合格產品,避免購買來路不明、成分標示不清的品項。若篩檢發現重金屬超標,首先應檢視並調整生活中的暴露源,這通常比藥物治療更有效。最後,多吃蔬菜水果準沒錯!因為蔬果富含維生素 A、C、E 等抗氧化物的蔬果,有助於身體排毒。希望大家都能定期接受健康檢查,並對飲食、生活環境多家警惕,就能更好地保護自己,遠離看不見的健康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