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鄭玉如/台北報導

腳後跟若常脫屑,不只是乾燥,還可能是健康警訊。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指出,腳後跟是最容易被忽略保養的地方,當角質層越來越厚,導致水分留不住,就會脫皮、龜裂,若除了脫皮,還伴隨癢、紅、滲液,可能要懷疑是足癬,另外,如果脫屑不癢,卻變硬、厚、裂開出血,恐為糖尿病足或血液循環不良的警訊。
黃軒在臉書粉專指出,有些人腳後跟乾燥如枯樹皮、出現裂紋,可能與3原因有關。首先是「乾裂型」,許多人清潔或保養時,容易忽略後腳跟,時間久了,角質層越來越厚,水分留不住,因而開始脫皮、龜裂,尤其在「低濕環境、年長族群、長期站立工作者與秋冬季節」最為明顯。
而「乾裂型脫屑」最常見,也最容易改善,可以透過保養解決,例如洗澡後趁皮膚還濕潤時,塗上含尿素10%至20%的乳膏,還有一週一次使用磨腳石,輕磨角質,力道輕柔別過於用力,另外,睡前塗抹凡士林,並穿上棉襪,隔天腳底會明顯柔軟。
再來是「癢屑型」,腳後跟除了脫皮,若伴隨癢、紅、滲液,可能是真菌感染「香港腳(足癬)」。根據全球流行病學報告,約四分之一成年人一生中得過足癬,其中超過六成的人誤以為乾皮。若想改善香港腳,可使用抗黴菌藥膏、每天更換鞋襪,保持乾燥、在公共浴室、游泳池記得穿拖鞋。
最後是「厚裂型」,通常與代謝、血管問題有關,腳後跟脫屑不癢,卻變硬又厚、裂開出血,可能是糖尿病足或血液循環不良的警訊。研究指出,在糖尿病患者裡,每七人就有一位因腳部皮膚裂口惡化成潰瘍,這些裂痕看似只是乾皮,實際上是循環變差、神經感覺遲鈍後的求救訊號,許多人直到腳出現潰爛、感染,才意識到危險。
黃軒提醒,乾裂同時出現「腳麻或冰冷、傷口久不癒合、皮膚顏色變暗或變黑」,建議檢查血糖與周邊血管,這類裂口容易感染,甚至可能演變成潰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