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簡浩正/台北報導

多年前推出日語音樂影片「我們在台灣見吧」爆紅,34歲台灣創作歌手黃小玫傳出罹患罕病過世,所面對的是罕見疾病「NK/T細胞淋巴癌」。醫師表示,惡性淋巴癌症狀上,包括不明原因的反覆發燒,還可能出現夜間盜汗、體重下降等;NK/T細胞淋巴瘤臨床上以鼻塞表現居多,一半病人會以鼻黏膜腫脹或流鼻血表現,易誤診為發炎或鼻竇炎。
黃小玫團隊今(15)日午間透過臉書粉專「黃小玫 SANDY HXM」發出公告,小玫近期因身體不適住院治療,所面對的是罕見疾病「NK/T細胞淋巴癌」。即使治療過程極為辛苦,她仍保持積極正面的人生觀,勇敢地對抗病痛、不懈奮戰。但非常地遺憾,上天還是帶著她化作最善良的天使。
根據台灣癌症防治網衛教資料內容,台大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侯信安撰文表示,惡性淋巴瘤亦稱為淋巴癌,屬於淋巴細胞的異常增生。可區分為非何杰金氏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 NHL) 及何杰金氏淋巴瘤 (Hodgkin’s lymphoma, HL)兩種。其中,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又可分為B細胞淋巴瘤、T細胞淋巴瘤及NK細胞淋巴瘤。
他說,近年來,不管是根據美國的流行病學研究或是台灣惡性淋巴瘤的發生率,皆有明顯增加的趨勢,且發生率隨年齡而增加。在台灣超過九成之惡性淋巴瘤屬於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其中T細胞淋巴瘤的發生率約占非何杰金氏淋巴瘤中之10~15%。症狀上,包括不明原因的反覆發燒,卻找不到明確的感染源;淋巴結出現增多及腫大,但附近解剖位置卻沒有感染現象;當腫瘤增加的時候,還可能出現夜間盜汗、體重下降等。此外,可用簡單的口訣記憶惡性淋巴癌可能的臨床表現,包括「燒、腫、癢、汗、咳、瘦」。
馬偕醫院血液暨腫瘤科醫師張明志則撰文表示,惡性淋巴瘤每年約有3000名新診斷病例,發生率逐年增加。T細胞淋巴瘤(PTCL)與B細胞淋巴瘤的比率也隨西方人化的生活飲食習慣,而變得與西方類似。台灣早期文獻中研究PTCL佔惡性淋巴瘤三成左右,現在佔不到15%,其中與EBV病毒相關的NK/T細胞淋巴瘤的比率較高,是華人及其他東北亞國家的特色。
他說,NK/T淋巴瘤又分為鼻型與非鼻形。鼻形NK/T細胞淋巴瘤臨床上以鼻塞表現居多,一半病人會以鼻黏膜腫脹或流鼻血表現,且檢查時常會接觸流血,局部切片組織易誤診為發炎或鼻竇炎,到了疾病中期才會有頸部淋巴解腫大或發燒。切片時因出血之故,檢體取得不足量造成病理診斷上的困難。
治療方式上,則包括化療、放療等方式。到了中晚期,存活率則降到3到4成左右。呼籲民眾當莫名鼻塞、時常流鼻血沒好,且就醫被診斷為鼻竇炎,甚至發燒、莫名體重減輕等,應盡快到醫院接受切片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