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心/彭淇昀報導
一名38歲上班族,只要開口講話,就會發出帶有哭腔的聲音,讓她相當困擾,連醫生都找不到真正原因,且同事也因為她的聲音,而不敢跟她有太多互動,間接影響到她的工作表現。

這名38歲上班族小美(化名)只要一開口說話,聲音聽起來就像快哭出來一樣,而這症狀持續困擾她整整1年。一年前有次因為講話太快,被自己口水嗆到,從那之後,只要一開口跟人講話,喉嚨就會緊縮,聲音就會變「哭腔」。當時,小美以為自己得了重病,到各大醫院的耳鼻喉科求診,但檢查結果都顯示「正常」;直到有位醫師建議到身心科進行進一步的診斷跟治療。
對此,身心科醫師周伯翰看診後,指出小美罹患「心因性構音障礙」,而這種疾病在臨床表現的特徵就是「聲音異常」,像是沙啞、哭腔,嚴重可能還會發不出聲音,但喉嚨構造與神經傳導卻完全正常。
周伯翰進一步說明,這類問題通常源自於「創傷後壓力反應」,以小美為例,可能是因為1年前曾被口水嗆到,引發心理創傷,不想再有那種很不舒服的感覺,導致每次說話時,身體會不自覺地產生過度警覺反應,進而驅動喉嚨聲帶緊繃。
後來,小美做了「自律神經分析」才發現,她的交感神經長期過度亢奮,讓整個人處於高度緊張狀態。後續評估顯示,因為長期焦慮,她的大腦把「開口說話」錯誤解讀成必須警戒的情境,使得她一講話就全身僵硬、聲帶緊縮,聲音自然走樣。這類狀況常見於追求完美、容易焦慮或長期承受社交壓力的人。
之後,小美開始服用低劑量的抗焦慮藥物,同時搭配短期的認知行為治療及自律神經調節。大約2週後,她的症狀顯著改善,說話時不再帶著哭腔,也擺脫了過去那種難以訴說的煎熬。周伯翰提醒,這類源自壓力或創傷的身心反應,因為沒有明顯的器質性疾病,很容易被忽視,甚至被誤認為是「自己想太多」,導致許多人長期受苦卻沒有得到正確協助。
目前針對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標準治療,多以血清素回收抑制劑為核心,通常需4到8週才會看到明顯改善。周伯翰也補充,若加上低劑量鎮定劑進行預防性治療,能幫助減輕患者的社交焦慮;其他像認知行為治療、生理回饋、或動眼減敏等心理療法,也能發揮良好的輔助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