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2成孕婦有4症狀!醫示警:產後5個月注意「1罕見疾病」死亡風險高
  • A-
  • A
  • A+

記者簡浩正/台北報導

懷孕婦女孕期後期至產後5個月內,需注意罕見但危險的心臟疾病「周產期心肌病變」。(圖/醫者診所提供)

▲懷孕婦女孕期後期至產後5個月內,需注意罕見但危險的心臟疾病「周產期心肌病變」。(圖/醫者診所提供)

台灣面臨高齡社會、晚婚、少子化危機,高齡女性懷孕時更得謹慎照護。據統計,懷孕過程中有兩成的孕婦會出現妊娠糖尿病、妊娠高血壓等併發症外,醫師更呼籲,孕婦孕期後期至產後5個月內,也需注意一種極為罕見但危險的心臟疾病─「周產期心肌病變」,後續恐會導致心臟功能下降和心衰竭。

36歲的陳小姐首次懷孕,過去身體健康良好,於懷孕38週自然產時突然意識喪失、嘴唇發紺,緊急插管處置,給予足夠氧氣支持並緊急剖腹產後住進加護病房。後續檢查發現心衰竭及肺水腫,診斷為產婦周產期心肌病變,隨即配合醫師治療,兩週後順利出院,持續於心臟科門診追蹤。在門診追蹤半年左右及藥物治療下,陳小姐心臟功能已經恢復正常、且減少用藥。

李源德表示,曾有不良妊娠後果的婦女,年長後其心血管疾病發生率及死亡率較一般婦女高。(圖/記者簡浩正攝影)

▲李源德表示,曾有不良妊娠後果的婦女,年長後其心血管疾病發生率及死亡率較一般婦女高。(圖/記者簡浩正攝影)

前台大醫院院長、醫者診所創辦人李源德表示,據統計,懷孕過程中有2成的孕婦會出現妊娠糖尿病、妊娠高血壓、早產或胎兒體重不足等併發症,近年研究發現,這些問題會影響到孕婦日後的心血管健康及死亡率。因此,美國心臟學會及美國婦產科學會在2017年將這些併發症稱為「不良妊娠後果」。

研究也發現,曾有不良妊娠後果的婦女,年齡漸長後其心血管疾病發生率及死亡率,比懷孕期間沒有上述併發症的婦女多20至30%。另外,他說孕期後期至產後5個月內,也需注意心臟疾病─「周產期心肌病變」,其發生率約四千分之一,通常在懷孕最後一個月至產後五個月內發生,會導致心臟功能下降和心衰竭,但因它的一些症狀如腿部水腫、活動時或平躺時呼吸困難、心悸等,和正常懷孕後期很相似,故平常不容易被發現、需進一步檢查。

衛生福利部報告指出,2021年孕產婦的死亡率為每10萬分之14。從2016年至2020年,孕產婦的前三大死因分別為產科栓塞、產後出血和伴有明顯蛋白尿的妊娠性高血壓。除了上述死因外,根據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2019年研究報告指出,大約23%的孕婦死亡原因與心血管疾病有關。

為讓產婦在產程及產後減少心臟疾病風險,李源德設立台灣首創的妊娠婦女心臟照護門診,針對懷孕26週以上(第三孕期)的孕婦,進行妊娠高階心臟超音波等相關檢查,以篩檢先天性心臟病、心臟功能和結構異常、肺動脈高壓和心律不整的風險等;且產後也為有「不良妊娠後果」的婦女進行第四孕期(產後6個月內)診療,評估長期心血管疾病風險。希望以「醫已病,更醫未病」的精神,為偉大的母親守護健康 。

延伸閱讀
精彩影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