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癌症更致命!他氣喘吁吁竟心衰竭「5類人」高風險、「做1事」保命關鍵
  • A-
  • A
  • A+

記者簡浩正/台北報導

醫師提醒,心衰竭常見症狀為「累、喘、腫」,應進一步檢查。(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醫師提醒,心衰竭常見症狀為「累、喘、腫」,應進一步檢查。(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心臟功能衰退或疼痛感覺,往往易與胸痛或其他器官不適混淆,導致民眾難以察覺而延誤就醫,若有水腫與氣喘吁吁等症狀更要小心。醫師指出,台灣心衰竭患者死亡率比「國病」癌症更高,建議「中高齡、有心臟疾病或心衰竭家族病史、三高患者」等5大高風險族群,都應定期篩檢以利早期發現心衰竭。

衛福部資料指出,台灣心衰竭患者死亡率比「國病」癌症更高,五年死亡率高達50%,可說是我國最危險的疾病之一。心衰竭主要是由於心臟收縮或舒張功能受損,導致無法有效泵出足夠血液滿足身體需求。

更多新聞:懶得出門?基隆前議長宋瑋莉勘災疑P圖被抓包 網友:下次P圖技術要加油

一位50歲中年男子,長期出現明顯水腫與氣喘吁吁的症狀,後期甚至無法躺平睡覺,緊急就醫後安排X光檢測,才發現應為自己拳頭大小的心臟已腫大到一顆文旦般大,這位患者檢測心臟超音波時射出分率(EF)竟僅10%。

收治患者的新光醫院心臟內科醫師趙書平表示,心衰竭不僅會造成頭暈目眩、認知功能失調等症狀,嚴重更可能導致心律不整、心包膜積水,並且常與慢性腎臟病、糖尿病互相影響,危險性不容小覷。研究預估,2050年時台灣心衰竭患者將高達80多萬人,屆時將嚴重影響我國社會生產力。

他說,數據指出急性心衰竭患者併發腎功能惡化比例達45%、並有約40%心衰竭患者同時患有糖尿病,證實心衰竭、糖尿病與腎臟病三者息息相關,因此包括美國與歐洲心臟學會治療指引中皆建議,評估心衰竭治療時,應注意是否合併其他共病,顯見「共病共管」成為當今心衰竭治療重點。 

趙書平醫師提醒心衰竭嚴重可能導致心律不整、心包膜積水,危險性不容小覷。(圖/趙書平醫師提供)

▲趙書平醫師提醒心衰竭嚴重可能導致心律不整、心包膜積水,危險性不容小覷。(圖/趙書平醫師提供)

「能否早期篩檢並確診才是左右治療成效的關鍵因素。」趙書平指出,心衰竭常見症狀為「累、喘、腫」,尤其患者躺下時感覺更喘,這時更應及早就診。若民眾有吸煙、飲酒等習慣,或符合以下五大高風險族群:中高齡者、有心臟疾病或心衰竭家族病史者、三高患者、腎臟病患與糖尿病患,都應定期篩檢以利早期發現心衰竭。近年心衰竭已有多種治療藥物問世、更有能兼顧心糖腎的藥物加入治療行列,若能及早發現、積極治療,患者仍有機會穩定症狀、逆轉心臟功能。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