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簡浩正/台北報導
台灣即將走入超高齡化社會。生命走向終點「關機」前,你想苦痛還是快樂著?當人生命來到末期時,多半承受著病痛、虛弱的時光,那種無助感難以道之。不過政府也推動相關醫療政策,近年推出「安寧療護」,透過住院安寧、安寧居家、安寧共照等模式,讓病人走過一段舒適醫療照顧與身心扶持的歷程,能有尊嚴沒遺憾的走向生命終點。
家住彰化70歲的老林(化名),10年前因吞嚥不適就醫意外發現罹患食道癌晚期,因發現的晚癌細胞已擴散至肝臟,已不適合手術治療,壽命評估只剩不到半年,在醫師建議下採安寧療法,並住進安寧病房。
住院期間,老林身體仍時常不舒服直喊痛,醫護只能以嗎啡貼片減緩疼痛感,後來一個多月病情趨於穩定後,在醫護團隊建議下轉為「安寧居家」;只是家人又擔心父親照料狀況,所幸醫院醫護人員1至2週一次家訪關懷協助,給家屬很大的信心。安寧居家一個半月後,老林出現昏迷、血壓過低等情況而送回醫院安寧病房,2天後在家人陪伴下安詳離世。
雖然老林生命已走向終點。但家屬感念的謝謝醫護團隊的建議,這3個月家族親友都緊密的在一起,「看著爸爸會每天起來在家走動、簡單吃個藥等互動,也讓我們這段時間可以跟爸爸相處在一起,陪他走完最後一程。」一年後,院方舉行追思會,更邀請安寧療護的家屬回來,透過送生命樹、送氣球等儀式來向在天國老林示意,讓老林的妻子心境開闊不再掛念。原來,安寧療護不只對病人好,也對家屬心境帶來正向影響。
為提升安寧療護醫療量能,健保署自2022年起擴大服務場域(納入住宿式長照機構及榮譽國民之家)、擴大收案對象(末期骨髓增生不良症候群、末期衰弱老人、病人自主權利法第14條第一項第二至五款所列臨床條件者、罕見疾病或其他預估生命受限者等4類對象)、增訂緊急訪視加成40至70%及調升山地離島地區醫事人員訪視費用20%。而據健保署最新統計,2023年安寧療護種類中,以安寧共照近6.4萬人服務人數為最,其次為安寧居家1.8萬人,呈現逐年上升趨勢。
健保署醫管組副組長林右鈞表示,很多人對安寧療護有「不進行任何治療等待死亡」的誤解,其實安寧療護是針對治癒性治療無反應的末期病人提供積極性全人照顧,維護病人最佳生命品質及改善家屬生活品質,例如透過醫療疼痛控制、減緩身體不適,兼顧病人及家屬心身靈等慰藉,讓病人有尊嚴、沒有遺憾的走到生命終點。
他說,現行安寧療護種類上分為「住院安寧」、「安寧共照」與「安寧居家」3類。住院安寧以完整的醫療團隊提供末期病人照護服務,限經核准設有安寧療護住院病床之醫事服務機構申報;安寧共照則是住院中或急診末期病人還在急性病床,如有安寧療護需求但無法入住安寧病床時,可由原醫療團隊照會同院「安寧共同照護小組」,透過安寧共照模式,擬訂照護計畫及諮詢服務,提供非安寧病房之末期病人安寧療護服務。
安寧居家部分,則由符合安寧療護服務資格之醫事人員,依病人需求至家中或護理之家、老人安養等機構訪視,並依照服務地點(在宅、機構)、醫事人員資格及是否為山地離島地區區分不同支付點數。安寧療護團隊提供了疼痛、呼吸困難等症狀控制建議,協助其他療護處置及病人身體照護,協助病人及家屬心理社會靈性需求照護及轉介,協助病人及家屬病情認知及重要療護模式決策(如DNR簽署決策、善終與照護資源轉銜等),以及促進病人及家屬彼此間溝通及醫療團隊間溝通等服務。
而在安寧療護參與院所機構數與服務使用頻率上,據健保署統計顯示,2023年住院安寧86家、安寧居家為508家、安寧共照則有168家;服務人數上,住院安寧為15,880人、安寧居家18,057人、安寧共照則有63,943人。
為何安寧共照服務人數最多?林右鈞說,因安寧共照場域一定都是在醫院急性病床,在組成團隊跟進駐上與家屬比較容易接觸、且病人可能除主要疾病外還有其他疾病需治療,而選擇安寧共照。另,值得注意的是,健保統計去(2023)年3.7萬名癌末病人中,也有64%在死亡前一年接受安寧療護,可見外界對安寧療護的接受度有變高情形。
展望未來,他說醫療與長照3.0結合是健康台灣願景之一,健保會持續推動醫療照護與長照銜接整合服務。健保署今年9、10月時與安寧相關專業團體開會,規劃品質獎勵方案,擬對安寧療護表現優秀機構多給予獎勵金,如何評核會進一步討論;另後續將研議「安寧門診」服務模式,方式與適用對象將會再持續討論。
【健保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