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殺人分屍魔!醫解析「死亡筆記本」嘆:只有1種可能
  • A-
  • A
  • A+

記者施春美/台北報導

張介宗(圖中)涉連續殺害3名老婦分屍案,並在紙上記錄下來,猶如「死亡筆記本」,讓人相當震驚。(圖/資料照片)

▲張介宗(圖中)涉連續殺害3名老婦分屍案,並在紙上記錄下來,猶如「死亡筆記本」,讓人相當震驚。(圖/資料照片)

高雄72歲男子張介宗涉連續殺害3名老婦分屍案,且在紙上記錄下來,猶如「死亡筆記本」,讓人相當震驚。醫師張家銘表示,兇手此舉顯示,他具備收集狂的心理特徵,這類型的連環殺人案成為一場病態的心理遊戲。此外,當筆記成為一種收藏,兇手的殺戮已經不只是為了死亡本身,而是為了讓自己獲得某種心理上的滿足與控制感。這正是許多連環殺人犯的特徵,也是一種最危險、最難以預防的犯罪心理模式。

台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在其臉書表示,此案中的兇手,不只是為了殺人而殺人,而是透過「紀錄、選擇、執行、整理」的過程來創造一種內在秩序。他將受害者的名字寫在筆記本上,逐一標記,如同「狩獵清單」,此舉讓他產生強烈的掌控感。在心理學上,這類行為與「收集狂」極為相似,就像有些人習慣收集郵票、古董,而某些連環殺人犯則收集屍體、戰利品或犯罪紀錄,這些收藏對他們來說,更像是一種象徵性成就的積累。

他表示,張嫌這一系列行為具有「儀式感的心理動力」。為何兇手要「記錄」殺人?這讓人聯想到生活中儀式感的作用,例如結婚典禮並不只是為了讓婚姻合法,而是透過誓詞、交換戒指、宴客等一連串儀式,讓這場婚姻顯得更正式、更完整,也讓當事人感受到心理上的穩定與安全。同樣地,這名兇手透過記錄受害者、策劃犯罪、粉刷陽台、處理屍體等步驟,讓他的殺戮變得更有結構、更具儀式性,可能讓他獲得某種心理上的滿足與快感。

至於大腦如何影響這類犯罪者的思維模式,他表示,從神經科學的角度來看,這類兇手通常在大腦結構上與一般人不同,尤其是在與情緒控制、衝動抑制有關的區域,例如杏仁核與前額葉皮質。若杏仁核異常,可能會導致無情與缺乏同理心,而前額葉皮質發育不全則可能削弱一個人對行為的控制能力,這些生理上的異常可能讓這類型的兇手對於暴力的認知與一般人不同。

張家銘並表示,該兇手的行為也與「預設模式網路」有關,這個神經網絡負責內在思考、記憶重組、幻想與計畫行為。如果一個人長期沉浸在某種思考模式,例如反覆地寫下受害者的名字、設計犯罪流程、記錄自己的行動,這些行為就會變成潛意識中的「背景程序」。即使當下未立即行動,這些思考模式仍會不斷運行,當機會來臨時,他的行為就會自動執行。

他並表示,這讓人思考,兇手的行為是源於心理疾病,還是深層的個人信念?這些問題,或許需要透過更深入的犯罪心理學研究才能解答。然而,可以確定的是,當犯罪變成一種儀式,當筆記成為一種收藏,兇手的殺戮已經不只是為了死亡本身,而是為了讓自己獲得某種心理上的滿足與控制感。這正是許多連環殺人犯的特徵,也是一種最危險、最難以預防的犯罪心理模式。

《祝你健康》粉專上線囉!快來追蹤 馬上掌握健康資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