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這些錢恐讓你後悔一輩子!帶小孩出國旅遊 兒科醫:這4重點務必注意
  • A-
  • A
  • A+

記者張雅筑/採訪報導

許多家長都會帶著幼童出國旅遊、探索世界,但兒科醫師提醒,國外就醫不比台灣方便,建議出發前先給熟悉的醫師看診備藥。(示意圖/記者張雅筑攝)

▲許多家長都會帶著幼童出國旅遊、探索世界,但兒科醫師提醒,國外就醫不比台灣方便,建議出發前先給熟悉的醫師看診備藥。(示意圖/記者張雅筑攝)

日前藝人大S(徐熙媛)因流感併發肺炎在日本病逝,除了讓各界不捨悲慟,也讓大眾瞭解到接種疫苗的重要性,此外也注意到各國的就醫文化和流程大不同。在台灣看病不僅便宜又方便,但到了國外,除了語言溝通,還有疾病史瞭解上的問題,因此不少民眾出國旅遊都會備藥,以備不時之需。但若帶著幼童出國要特別注意什麼呢?《三立新聞網》採訪到兒科醫師王韋力,他就專業和個人經驗,給予幾點建議。

出國旅遊最怕遇上身體不適,因為畢竟不是在熟悉的台灣,就醫看病沒有自己國家方便外,有時可能連醫師問診都滿頭問號,甚至連要去哪看病都不知道呢!日前發生藝人大S(徐熙媛)病逝日本的憾事,除了讓大眾瞭解到施打流感疫苗的重要性,也讓大家對日本的就醫流程上了一課,深刻的感受到台灣醫療真的非常方便,「要好好珍惜。」但也因此讓許多準備首次帶孩子出國的家長擔心,第一次帶小朋友到國外旅行要注意什麼呢?需不需要到藥局買成藥當備藥呢?對此,本身也是為人父的兒科醫師王韋力,他就醫師專業和個人經驗,給了以下幾點建議:

兒科醫師王韋力表示,會建議給常照顧孩子的熟悉醫師看診開藥,是因為比較瞭解孩子的病史與情況,這樣在對照要去的地方,醫師也比較好開出適合的藥。(示意圖/ 翻攝自威力醫師的育兒週記-王韋力臉書)

▲兒科醫師王韋力表示,會建議給常照顧孩子的熟悉醫師看診開藥,是因為比較瞭解孩子的病史與情況,這樣在對照要去的地方,醫師也比較好開出適合的藥。(示意圖/ 翻攝自威力醫師的育兒週記-王韋力臉書)

一、出發前到醫療院所請熟悉自身和孩子狀況的醫師看診

王韋力醫師表示,很多家長可能都會直接到藥局買藥水當備藥,但其實不一定適合每個孩子。所以建議還是在旅行出發前,找常照顧小朋友的醫師看診,並告知醫師將前往的國家,「因為可能你們今天的目的地是疫區或有特殊感染病,像日本和韓國現在流感在流行,就建議一定要施打疫苗,或自費準備流感抗病毒藥劑。而東南亞國家流行麻疹,醫師也會建議應施打疫苗,總之依照目的地國家的狀況,看有無流行的疾病,有藥物就開藥物,能打疫苗就打疫苗。」

二、備藥應讓醫師看診過後,依照每個人的情況開藥,不論成人還是小孩都是

「不是所有的備藥都適合每個小孩或每個人,如果今天這個小孩有氣喘,那是不是就得調整?」王韋力醫師強調,家長能想到出國替孩子們準備藥品以防萬一是非常好的觀念,但千萬不要貪方便買成藥,應該帶孩子到診所給熟悉孩子狀況的醫師看診後開備藥,因為每個小朋友的體質、身體狀況,甚至有的有先天性疾病或呼吸道等問題,藥物上得做調整,這樣真的遇到狀況才能真的派上用場、減少風險,否則就失去備藥的意義了。

不論是大人還是小孩都是如此,王韋力醫師表示,只要是人,每個人的狀況都是不一樣的,他個人建議,都應先給醫師看過診再開藥。

三、飛機起降時記得提醒孩子做吞嚥動作或打呵欠

▲飛機起降時的環境壓力會造成耳朵不適,王韋力醫師建議家長,這時要給嬰幼兒喝奶或喝水,若是兒童的話,可提醒他們吞口水或給他們吃小餅乾等,藉此減緩不適。(圖/ 翻攝自威力醫師的育兒週記-王韋力臉書)

王韋力醫師分享一實例,他表示,自己曾遇過一對父母下機後抱著耳朵流血的孩子跑來找他看診,原因就是當時這個小孩只是7、8個月大的寶寶,回程飛機降落時,爸爸媽媽忘記給他喝東西做吞嚥的動作緩解壓力的不適,因此出現耳朵流血的情形。

醫師表示,其實耳朵不適、流血的情況,不單單會發生在小孩身上,大人也會,只是大人不舒服會有自行解決的辦法,小朋友可能無法表達,因此建議家長們,在飛機起降時,可以給嬰幼兒或小朋友喝東西、吞口水或請他們打呵欠等,藉此緩解環境的壓力增加導致耳朵的不適。

四、飛機上是疾病的傳染高風險

飛機上是封閉的環境,若有人生病,咳嗽或打噴嚏的話,細菌或病毒是會在機內循環的,若這時免疫力比較不好的人,就很可能被傳染進而生病。因此,王韋力醫師建議,上飛機後,除非是要飲食或喝水,不然還是戴上口罩比較好,可以預防飛沫傳染,降低還沒到目的地就「中鏢」的風險。

王韋力醫師也強調,看診時可以告知醫師要前往的目的地國家,看看當地是否為疫區或有無特殊傳染病,以及有無疫苗需要事先接種等。(示意圖/資料照)

▲王韋力醫師也強調,看診時可以告知醫師要前往的目的地國家,看看當地是否為疫區或有無特殊傳染病,以及有無疫苗需要事先接種等。(示意圖/資料照)

除了備藥外,有不少「過來人」的家長們建議,耳溫槍、外傷藥膏(蚊蟲叮咬藥膏)、防蚊液、暈車藥、小瓶的生理食鹽水、棉花棒和OK繃也都要攜帶,以備不時之需。王韋力醫師也語重心長表示,千萬不要因為上述的「備藥」沒用到覺得浪費錢等,因為若真的在國外生病了,光找醫療院所和實際看診等,那所花費的心情、費用和精神加總起來可是比這些「備藥」多好幾倍,要記得,這些準備只是為了減少風險、以防萬一,能不用到是最好的。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