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心/黃韻璇報導
▲台灣急診醫學會警示,今年急診壅塞已達前所未有嚴重。
近期台灣急診嚴重壅塞,引發社會關注,台灣急診醫學會更示警,狀況已達前所未有的嚴重,若狀況持續,恐讓醫護大規模離職。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醫師姜冠宇就直言,「正途是要減少醫療需求,但是沒人敢講」。
面對急診問題,許多第一線的醫師、護理師紛紛跳出來給出建議,24日姜冠宇醫師就在臉書PO文,提到「分級醫療」已經喊了超過10年,嘆「我們以為自己做到了一些什麼,結果到現在,看來仍然是一樣」。姜冠宇透露,曾有位老師跟他說過,現在各種措施一直優化醫療量能,但是仍然會不斷浮出更多醫療需求,越來越多的需求與品質要求,但是越來越少的專業人力,「這是不可逆的,下個十年又要怎麼做?」
姜冠宇點出癥結,直言與美國、英國相比,基本上急性住院病房住院天數都是台灣的一半,大約4到6天左右,不滿一週就急著出院,因為別的國家住院都是「點到為止」,病人行為上可見根本就一點都不喜歡住院;然而反觀台灣住院,兩個禮拜就算是很有效率的醫師,太快出院還會跟病人起糾紛。
姜冠宇透露,醫師常常面臨「病人要求多住幾天,公務群組求翻床率、求騰出空床」,他認為台灣健保制度是「鼓勵人消費醫療的」,給病人的優惠多,讓病人很喜歡住院,然後擠壓到醫療業務的給付。他建議,如果頻繁往返急診、頻繁住院、超長急診待床與超長住院、短期再住院,這種很容易不斷在探醫院負擔底線的,產生的超額成本是由「病人家庭」去承擔,此時病人寧可盡早回家,「我想這一切結果會很不一樣」。
姜冠宇直言,人口老了,希望在醫院多住一點的病人和家屬比例像是浪潮一樣升高,這就是前一個十年和後一個十年差異,他斷言,「此機制不改,再後一個十年更慘,屆時什麼公衛學者和醫管專家提的論述都沒用了」。他表示,要床位更靈活運用,某種程度要轉嫁病人才做得到,然而這就是台灣健保所作不到的事,但是始終沒有人願意當那個「壞人」。
姜冠宇寫道,不要覺得急診檢傷分流走「七成非緊急」就沒事了,切勿報表治國,不要光從數字來了解故事,既然三成真的很緊急,也就是一個在手上就會處理很久的,例如急診現場左手IHCA、右手OHCA,他們就是所有急重症醫師耗掉九成上班時間的工作重點,只要「基數夠大」,就算是三成一樣都是吃不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