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新冠!40歲女腦霧「半夜煮大餐」台灣年吞安眠藥破10億顆 醫曝3風險
  • A-
  • A
  • A+

記者簡浩正/台北報導

有患者服藥多年後出現效果遞減,還出現健忘、注意力不集中等「腦霧」現象。(示意圖/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有患者服藥多年後出現效果遞減,還出現健忘、注意力不集中等「腦霧」現象。(示意圖/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現代人工作、生活壓力大,不少民眾常常睡不好,更有人因用藥出現「腦霧」。根據國健署2019年統計,國人睡眠障礙盛行率逼近四分之一,健保安眠藥申報量連年攀升,健保署申報資料,全台每年失眠用藥需求突破10億顆。醫師示警,傳統助眠藥物雖能短暫改善睡眠,卻也潛藏依賴性、認知退化,甚至增加失智風險。

40歲的科技公司主管小雅(化名),白天領導團隊衝刺業績,晚上還得兼顧年邁公婆與兩名學齡子女,長期工作及生活壓力讓她幾乎沒有喘息的機會。原本只是偶爾難以入睡,後來逐漸惡化為整夜淺眠、頻繁做夢,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品質。

小雅一開始因睡眠問題到家醫科求診,服用傳統安眠藥物多年,剛開始服藥的效果明顯;但隨著時間拉長,不僅效果遞減,還出現健忘、注意力不集中等「腦霧」現象,對藥物也產生依賴感及戒斷症狀,甚至有時候半夜醒來到廚房煮東西吃,隔天卻完全沒有記憶,嚇得她趕緊尋就醫尋求專業協助。

收治個案的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表示,傳統安眠藥物效果快,卻潛藏依賴與難戒斷風險。目前臨床常見的助眠藥物分為兩類,包括俗稱的「BZD類」(苯二氮平類藥物)及「Z-Drug類」藥物,前者歷史悠久,能透過抑制大腦神經活性達到鎮靜效果,後者則作用於特定神經受體,能加速入睡、減少宿醉感,因此在全球廣泛使用。近期也有針對食慾素系統的新型助眠藥物上市。

他說,不論是BZD還是Z-Drug類藥物,使用過久、劑量過高,容易出現成癮性及戒斷反應,甚至因抑制大腦功能,出現記憶力或注意力無法集中等腦霧現象。臨床上也發現患者使用後會有嗜睡、容易昏沈、頭痛,甚至增加跌倒、車禍等意外風險。另外這類藥物在藥效過程會出現複雜性睡眠行為,如夢遊、無意識下床吃東西、打電話,甚至開車。因此相關用藥都須經醫師評估。

醫師提醒若失眠狀況持續超過3個月,且已影響到生理、心理或社會功能,應儘速尋求醫療協助。(圖/楊聰財醫師提供)

▲醫師提醒若失眠狀況持續超過3個月,且已影響到生理、心理或社會功能,應儘速尋求醫療協助。(圖/楊聰財醫師提供)

楊聰財提醒,根據精神醫學標準,若失眠狀況持續超過3個月,且已影響到生理、心理或社會功能,應儘速尋求醫療協助。但實務上,多數人若連續超過一週睡不好,就會出現腦袋混沌、注意力下降及判斷力錯誤等狀況,應盡快諮詢專業醫師,避免小問題拖成大危機。

 

不良行為,請勿模仿!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