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4大地雷食物」!容易滋生細菌害腹瀉 現切水果入列
  • A-
  • A
  • A+

記者鄭玉如/台北報導

夏季氣溫高、濕氣重,食物容易變質。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提醒,未吃完的便當、冰塊、現切水果等,若未妥善保存,恐藏細菌毒素。(圖/PIXABAY)

▲夏季氣溫高、濕氣重,食物容易變質。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提醒,未吃完的便當、冰塊、現切水果等,若未妥善保存,恐藏細菌毒素。(圖/PIXABAY)

夏天高溫又潮濕,食物若未妥善保存,容易滋生細菌。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分享「4種夏天暗藏危險的食物」,包括沒吃完的便當、醬料、冰塊及現切水果,以便當為例,煮熟米飯放在溫室下數小時,恐成蠟樣芽孢桿菌的溫床,進而產生毒素,就算重新加熱,也無法完全消除毒素。

黃軒在社群平台提到,沒吃完的便當放在溫室下,米飯在數小時內會變成「蠟樣芽孢桿菌(Bacillus cereus)」的溫床,在高溫環境下瘋狂繁殖,進而產生毒素,且其產生的毒素很耐熱,就算剩飯重新加熱到126°C並持續90分鐘,仍無法完全消除毒素,建議便當要趁熱吃,吃不完則應趁熱放入冰箱,或食物溫度保持在60°C以上,才能抑制細菌滋生。

再來是「醬料」,調味料離開冷藏環境,可能變成細菌、霉菌的「天堂」,特別是蠔油和低鹽醬油,開封後若長時間在室溫下存放,容易滋生如沙門氏菌等致病微生物,導致上吐下瀉、發燒腹痛。調查發現,若在室溫下(24°C和30°C)儲存的蠔油開蓋後,第6週就可驗到細菌,即使細菌數量超標,蠔油的氣味、味道可能也沒有明顯變化。開封後醬料大多需冷藏保存並盡快用完,購買時選擇擠壓瓶包裝的醬料,阻菌效果通常比玻璃瓶好。

還有「冰塊」,研究顯示,夏季許多飲品店的冰塊中,細菌如大腸桿菌偏高,「元兇」來自於製冰用具未妥善清潔,夏季高溫下微生物會迅速繁殖,或是取冰塊、製作過程中,不符衛生規範。若想使用冰塊,建議購買市售未拆封的食用冰,或在家自製冰塊,且務必確保水源乾淨,並將冰塊與生肉、海鮮等食材分開儲存,避免交叉污染。

最後是「現切水果」,研究發現,即使切下輕度腐爛、發霉水果中「完好」的部位,這些部分仍同樣受到微生物污染。另外,製作現切水果的環境衛生更是關鍵,若工作人員的手未徹底消毒、刀具和砧板不乾淨、削皮前水果未徹底清洗、存放水果的冰箱溫度不夠低,都可能造成細菌繁殖。建議在信譽良好的超市或電商平台購買現切水果,或在家自己動手切,並盡快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