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簡浩正/台北報導

覺得頭痛就吞止痛藥?小心症狀惡化更傷胃、腎。台灣頭痛學會理事長、光田醫院神經醫學部部長楊鈞百提醒,當每月偏頭痛發作頻率超過四天,或頭痛明顯影響生活及日常活動、急性治療藥物療效不佳時,建議就醫並使用預防性藥物減少發作。
40歲從事金融業的小貞(化名),身為高階操盤者的她,不管台灣、美國股市都要看,長期作息不正常與工作壓力下,讓她變成慢性化頭痛,每個月吃止痛藥的日子比不吃還多,且感覺越吃越沒效、逐漸影響工作表現,甚至一週得請一天假。醫師進一步詢問才發現,小貞求學時期就常頭痛,斷斷續續使用止痛藥到出社會,一直到劑量越吃越多、痛感「壓不下來」才決定就醫。
根據台灣年輕病友協會去(2024)年調查顯示,近七成的頭痛患者需要請假在家休息,平均每人每月要請3天病假,即使勉強上班,容易導致注意力不集中,影響職場表現。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副教授、腦中風病房主任張庭瑜醫師表示,偏頭痛是種複雜、具特定症狀的原發性頭痛,幾乎是中到重度疼痛,容易造成日常生活失能,有患者一發作就是好幾小時,更因此影響工作出勤,引發職場的人際關係緊張。因此,診斷、治療與預防都需專業判斷與個人化處置。
她說,偏頭痛好發於20到60歲的族群,以正值生產力階段的青壯年人口比例最高。典型的症狀包括:怕光怕吵、噁心、嘔吐,越動越不舒服,搏動性頭痛(感覺血管跟心都在跳)等,且逾四成患者是頭的左右兩邊都痛。有一部分「預兆」症狀則是視覺有莫名光影、聞到味道、視覺一部分缺損(神經學症狀)等,這類“預兆型偏頭痛”患者,若合併有抽煙、或是長期服用口服避孕藥等相關因子,則日後中風機率會略為增加。
張庭瑜指出,臨床上偏頭痛患者常在頭痛發作時自行吃止痛藥緩解,除少部分會一開始就至神經內科門診求診,其餘往往由其他科醫師轉診,或甚至痛到很嚴重、止痛藥無效才直衝急診。但事實上,止痛藥雖可緩解當下疼痛症狀,卻無法預防頭痛發生的嚴重度與頻率。當持續三個月以上、每個月至少有一半的日子在頭痛,就可能診斷為「慢性偏頭痛」。因此建議每月頭痛發作超過四天、明顯影響生活品質或日常活動、無法使用急性治療藥物或效果不佳時,就應該以「預防性藥物治療」來減少頭痛發作,達到治療的目的,避免慢性化頭痛。
預防性治療需要吃多久呢?根據台灣頭痛學會建議,不管頭痛發作與否,一般來說預防性治療必需連續使用(6至12個月),才會發揮穩定大腦的功能,減少偏頭痛發作;然而,此過程中若貿然自行中斷治療,則可能症狀加劇。藥物種類上則分為傳統口服預防用藥、肉毒桿菌素注射、針劑或口服的抗CGRP藥物等類型。
張庭瑜進一步解釋,傳統口服預防用藥包含乙型阻斷劑、鈣離子阻斷劑、抗癲癇藥及抗憂鬱劑等等,以實證看來都有很好的預防效果。但這些並非專一為偏頭痛開發的藥物,同時也可能帶來嗜睡、疲憊、體重增加、反應力變慢等副作用,影響患者職場表現。肉毒桿菌素注射是專門針對「慢性偏頭痛」的預防性治療,施打一次約可維持三個月,不需要頻繁回診,對於日常繁忙的族群較為方便,目前健保可經過事前審查有條件給付。
另外,「抗CGRP藥物」是近年偏頭痛治療的最重要機轉,她說副作用相對傳統口服預防藥物較少、療效發揮快:包含前幾年上市的注射型單株抗體,可依不同藥物選擇每月或是每三個月施打一次,且若為「慢性偏頭痛」患者,亦可申請健保審查有條件給付。針劑作用較為長效,已有備孕打算的女性,若擔心針劑治療期間可能懷孕,則可以考慮選擇最新的口服型抗CGRP新藥,服用方便、彈性,且半衰期短僅10多個小時,為患者提供更有效率、多樣化的選擇。
張庭瑜分享日前曾收治一名35歲男性知名電子業大廠的業務,藉止痛藥控制偏頭痛超過十年,因工作忙碌全球各地出差,壓力大加上飛來飛去的時差,讓他頭痛情況越發劇烈,每個月發作至少8至10天,每次出國都要準備一大堆止痛藥。他覺得「這樣下去不是辦法」而決定就醫,先用傳統口服用藥治療3個月後,雖每月發作天數降至5、6天,但發作時仍嚴重;後來使用口服新藥一兩個月後,每月頭痛天數再降至1至2天,目前已可逐漸減藥,工作效率也顯著提升,不再擔心時差與壓力帶來難以忍受的頭痛。
除了用藥外,如何降低偏頭痛發作次數?她說,作息正常很重要,要有規律的睡眠。運動方面建議瑜珈、太極、或是有氧運動如腳踏車、慢跑、橢圓機或滑步機訓練等都是不錯的選擇,建議可每週三次、每次20~30分鐘。另外,建議以「頭痛日記」記錄發作情形,透過觀察與紀錄,找出個人體質的誘發食物與其他原因,如「紅酒、起司、巧克力」是大部分容易誘發的三大食物,進一步有效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