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簡浩正/台北報導

65歲的林奶奶兩年來背部頻繁痠痛,只能依賴服用肌肉鬆弛、止痛藥物,但痛感仍有;家人陪伴至醫院復健科門診,經檢查診斷為「骨質疏鬆症」,在使用抑制骨質流失之口服藥物,並改善生活習慣後,疼痛明顯減少,目前定期於門診追蹤骨密度變化。
根據國民健康署2017至2020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發現,65歲以上長者中,有骨質疏鬆者占比達14.1%,每7人就有1人受影響,且女性明顯高於男性。常見症狀包括背部痠痛、身高變矮或駝背,嚴重甚至容易出現壓迫性骨折。
台北慈濟醫院復健科醫師簡子軒表示,人體骨骼中的骨質主要由鈣質與礦物質構成,骨密度會在20至30歲之間達到高峰,是骨骼最為緻密與強壯的時期。然而隨著年齡增長,骨質逐漸流失,原本緻密的骨骼形成許多孔隙,呈現中空疏鬆的現象,就是所謂的「骨質疏鬆症」。
她說,骨鬆類別可分為女性在停經後因雌激素驟降,骨質流失速度會加快導致的「停經後骨質疏鬆症」及高齡者則因身體機能老化、營養吸收力下降,使骨骼結構變得脆弱造成的「老年性骨質疏鬆症」。造成骨質疏鬆的危險因子可分為不可控制與可控制因素。不可控制的部分包括女性、年齡超過70歲、有家族或身材特別矮小者;而可控制的因素則包括鈣質攝取不足、缺乏運動、攝取過量咖啡、吸菸及飲酒過量等生活習慣。
如何檢查診斷?簡子軒指出,臨床上可透過中軸型的雙能量X光吸收儀(DEXA)進行正式骨密度檢測。檢查結果會以「T值」呈現,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定義,T值若大於或等於-1為正常;介於-1至-2.5 之間則屬「骨質不足」;若低於-2.5,則為「骨質疏鬆」。
主要治療分為兩大策略,首先是抑制骨質流失,其次是促進骨質生成,有口服及針劑二種形式。簡子軒表示,曾有非創傷性骨折、髖骨或脊椎T值小於-2.5、經評估十年全身骨折風險大於兩成或髖骨骨折風險大於三成者,即適用於藥物治療。但腸胃道容易不適、具心血管病史、腎功能異常、需頻繁進行牙科手術者須與醫師充分討論,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
簡子軒說,骨質一旦流失就很難再完全恢復,預防骨質疏鬆宜趁早養足骨本,民眾可從飲食、運動和生活習慣三方面入手。建議每天飲用牛奶、攝取深綠色蔬菜和豆製品;可進行慢跑、快走等負重運動,同時每天曬10-20分鐘太陽以幫助身體合成維生素D。此外,對年長者而言,浴室、廚房等易滑倒區域應保持乾燥並加裝防滑墊,降低跌倒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