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幾歲就有肥肚腩? 研:內臟脂肪太多小心血管壁
  • A-
  • A
  • A+

文/每日健康

年輕人也可能動脈硬化?  肥肚隱藏內臟脂肪是元兇?

年紀輕輕就有「肥肚腩」?當心未來發生動脈硬化、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比別人更高!腹部肥胖被認為與內臟脂肪堆積息息相關,也是中風及心臟病高危險群。近期一項針對兒童、青少年、年輕族群的研究發現,嚴重肥胖的年輕人更容易累積內臟脂肪,動脈硬化的分數也偏高,顯示腹部脂肪可能造成青少年甚至兒童的心血管併發症。

這項研究發表於《Pediatric Obesity》,收集10-23歲超過600名的年輕受試者,運用雙能X光儀(DXA)測量他們的內臟脂肪,並評估受試者的「脈波傳播速率」(PWV),脈波傳播速率是指心臟收縮與舒張送出的血液,經由血管傳達到手、腳等末稍部位的速度。數值愈大表示血管壁愈硬。當PWV值大於1400 cm/sec,罹患冠狀動脈疾病的可能性也愈高。

研究團隊發現,與健康體重的年輕人相比,肥胖青年的內臟脂肪明顯較多,脈波傳播速率數值也更高。在體脂肪率屬於肥胖、且體重BMI值超過健康標準的受試者身上,可看到內臟脂肪與脈波傳播速率呈現正相關現象。研究指稱,這可能是判別青少年們會不會發生肥胖、代謝相關疾病的參考指標。

研究認為,內臟脂肪可能是引發青少年族群臨床的心血管併發症的原因,未來還須針對肥胖青年族群進行長期研究,以確定內臟脂肪在其終生各階段,與心血管疾病之間的相互作用。

心血管出問題如骨牌效應 連帶影響身體各系統負擔

研究通訊作者、喬治亞大學(University of Georgia)營養科學教授Joseph Kindler表示,動脈硬化程度愈高,血流通過血管的速度與壓力就愈大,更容易對心血管疾病造成損害。這樣的變化就如同骨牌一樣,將連帶增加身體各系統的負擔,引起不同的健康問題。

其中,與動脈硬化相關的脈波傳播速率是關鍵指標,它使青少年與兒童更容易罹患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在高BMI值的這些年輕人身上。

Kindler教授表示,全世界被診斷出第2型糖尿病的年輕人與兒童逐漸增加,肥胖是最重要的風險因子之一。在這次研究的受試者中,就有145人確診第2型糖尿病,接近1/4比例。

Kindler指出,糖尿病與代謝症候群在年輕人愈加普遍,這類疾病如果發生在年輕或成長發育階段,可能導致身體系統以更快的速度退化,影響大腦、腎臟、肝臟、骨密度等問題。在三組研究對象中都發現,內臟脂肪與脈波傳播速率相關,反而是皮下脂肪似乎與脈波傳播速率沒有顯著相關性。

哥倫比亞大學紐約營養研究中心教授Wei Shen則認為,最準確的內臟脂肪是使用MRI測量,如果以MRI測定內臟脂肪值,這項研究的數值將更為可信。除此DXA之外,一般情況之下,腰圍仍然是判斷內臟脂肪的良好指標,建議無論男女性,都應該將腰圍控制在健康範圍之內。

延伸閱讀>>>
洗腎最常見廔管阻塞 這招打通關最有效

台灣第三劑接種提早一個月!怕Omicron攪局 3大類6萬人即起開打莫德納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