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黃仲丘/台北報導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周邊血管科主任徐中和表示,下肢動脈血管栓塞若未能妥善及早治療高達3成需要截肢(圖/記者黃仲丘攝)
下肢傷口久久無法癒合、突然麻痛,冰冷或無力,有可能是動脈阻塞所導致;若延遲診斷,有3成患者將面臨截肢命運;「台灣周邊血管學會」,今(21)正式成立,盼結合內科、外科、放射科讓國內患者獲得更好的照顧。學會也將與日本展開技術交流,跨國大型研究,盼訂出適合亞洲人的照護指引。
國內有不少周邊血管疾病的患者,因未能即時找到真正病灶,錯過治療黃金期,面臨截肢命運;為讓國內患者有更好的照護,「台灣周邊血管學會」今(21)日正式成立。
促成學會成立的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周邊血管科主任徐中和表示,周邊血管疾病分為急性、慢性,過去見過很多慢性血管疾病患者,很多傷口久久不癒合,但是沒有想到血管問題,換藥換了幾年都不會好,之後就直接截肢。如果能知道周邊血管動脈有栓塞問題,把它打通,可能幾個月就好了,因此無論是醫師、患者,了解下肢動脈有無阻塞是相當重要。
但徐中和說,在台灣,即使自十多年前就開始推廣這樣的概念,但到十年後的今天,有時候仍會聽到某個病人在某個外科醫師那邊追蹤了半年一年都不會好,但都沒有做過任何血管的檢查,再來就醫時已經要截肢,這樣的事情到了今天仍常常上演。
周邊血管急性疾病,最常見的就是急性下肢動脈血管栓塞,徐中和說,過往這類病人死亡率至少三成起跳,這樣的死亡率,已經是急性心肌梗塞的幾十倍,截肢率也大約有三成,但若能在黃金6小時內接受溶栓手術,以中國附醫來說,截肢率和死亡率可以降到2.8%左右,已經是算世界級的水準了,而在全世界則大多是在10%到20%左右。
徐中和表示,有些周邊血管阻塞的患者,會感到冰冷或麻,有的人幸運的話會去急診就醫,就有可能被發現。但若不幸運的話,常常有很多患者會把它當坐骨神經痛、或其他疾病,安排了其他檢查,等到掛對科別,很可能病程已惡化到無法收拾的地步。因此盼「台灣周邊血管學會」的成立,能將內科、外科、放射科進行整合,讓國內的醫師、患者都能有正確的概念。
今日學會成立,也邀請了享譽全球醫界技術精湛的日本周邊血管治療學術組織(Japanese Endovascular Therapy, JET),前理事長飯田修(Osamu Iida),以及仲間達也 (Tatsuya Nakama)、藤原昌彥(Masahiko Fujihara)等多位日本權威心血管醫師來台。與國內的心血管疾病介入性治療及研究權威、前台大雲林分院院長黃瑞仁、成功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甘宗旦、林口長庚心臟內科導管室副主任陳俊吉等多位專家出席。
飯田修(Osamu Iida)表示,台灣與日本在人種上十分接近,也都有人口老化與糖尿病等問題,日本於周邊血管的治療技術已累積相當多的實證經驗,盼能持續與台灣技術交流;徐中和表示,除了技術交流外,台日將來也將舉行跨國大型研究,盼訂出適合亞洲人的照護指引。
將來學會也將安排課程,訓練專門的周邊血管超音波檢查人員,未來也會持續引進新的周邊動脈藥物氣球、 藥物支架、 動脈鈣化斑塊清除器械、急性溶栓取栓器械等, 並推廣新的手術治療, 包括以腎動脈電燒治療高血壓、免開刀攝護腺導管手術治療、 關於男性病患幸福的陰莖動脈微創治療手術, 以及細胞治療在下肢動脈的應用等,盼為周邊血管醫學的發展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