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1警訊」常被忽略 醫嘆:有症狀腫瘤細胞都很大了
  • A-
  • A
  • A+

健康中心/林昀萱報導

外科醫師鍾雲霓提醒「排便習慣改變是大腸癌的警訊」。(示意圖/資料照)

▲外科醫師鍾雲霓提醒「排便習慣改變是大腸癌的警訊」。(示意圖/資料照)

大腸癌連續15年蟬聯「國人十大癌症排行」第一,平均每34分鐘就有1人被診斷出大腸癌,但每年仍有許多人忽略警訊、錯過預防時間;也有許多人放大警訊自己嚇自己。外科醫師鍾雲霓提醒「排便習慣改變是大腸癌的警訊」;而最直接的大腸預防檢查是大腸鏡,但並非年年要做,基本上做了第一次檢查是正常,之後3到5年檢查一次就好。

鍾雲霓醫師在臉書粉絲專頁「痔瘡手術女醫師-鍾雲霓」指出,常見的排便習慣改變包括「本來排便順暢的變便秘」、「本來排便穩定的變腹瀉」、「本來排便好好的,現在有便意、想排便排不出來」,最常見的原因是腸道功能問題,如便秘或腸胃發炎、痔瘡或是大腸癌。大腸癌引起的排便改變,來自於活躍癌細胞對腸道的刺激,使得腸道像發炎一樣蠕動增快、造成腹瀉;這個腹瀉會反覆發生,而且會伴隨著帶黏液的出血。隨著癌腫瘤團塊越長越大,最後會堵住腸道,反而從容易腹瀉,變成便秘。

鍾雲霓醫師表示,在這不算短的演變過程中常會伴隨食欲變差、體重減輕、甚至會有不明原因的貧血。但當上述腸道症狀都發生時,腫瘤細胞通常都長得很大了!因此她呼籲別等到有症狀才就醫,而是要定時定期做大腸相關健康檢查,其中最直接預防方法就是大腸鏡。國民健康局一般是建議, 50歲以上的國人,可以考慮做人生第一次大腸鏡。

不過,大腸鏡檢查並非年年要做,鍾雲霓醫師解釋,大腸長息肉需要6到8年,息肉變壞需要2到3年,所以如果做過第一次是正常的,3到5年檢查一次就好;甚至正常了一陣子之後,再拉長年限至5到8年一次,都能免除大腸癌的疑慮和風險,「不用害怕不用猜!」

至於平時最常見的排便習慣改變狀況跟腸道菌種和功能有關,可以試著高纖飲食、多喝水、觀察兩週。如果狀況改善了,就能先安個心,代表遇上的是腸道蠕動功能問題。

延伸閱讀
精彩影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