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非必要住院」斷癌友生路?名醫魏國珍:醫療GDP占比太低才是癥結
  • A-
  • A
  • A+

記者黃仲丘/台北報導

部分商業保險理賠需要以有無符合健保住院條件為判斷依據(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部分商業保險理賠需要以有無符合健保住院條件為判斷依據(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隨著醫療科技發展,目前多數的癌症治療(如標靶藥物)可在門診直接口服或注射,不必住院,但部分商業保險沒有理賠。健保署近期打算稽查因商保需求的「非必要住院」,反而被質疑會斷了患者領保險給付高額治療費用的門路。對此,新北市立土城醫院副院長、腦科名醫魏國珍表示,過去醫師若發現患者剛好有其他症狀,才會安排住院,但多數狀況不會為住院而住院,不能因此就說斷了患者門路,台灣醫療支出占比遠低於其他國家才是主要問題。

針對領取商業保險條件導致的非必要住院行為,健保署原本打算稽查,但由於可能中斷部分患者的商保給付生機,引發各界熱議,也暫時喊卡。

新北市立土城醫院副院長、腦科名醫魏國珍表示,腦瘤的標靶藥物相較其他自費藥物其實沒有特別昂貴,但2周約6萬到7萬元,若無商業保險,一個月下來也要花12~14萬元。

魏國珍表示,由於健保對於是否需要住院較具公信力,很多商業保險會以是否符合健保給付住院條件,來支應住院期間所用的藥物、住院費等醫療開支。對於是否因為健保開始稽查不必要住院,導致患者就醫權益受損,這應該是兩件事。

魏國珍表示,針對有些商業保險需求的患者,確實有醫師會體諒患者負擔,若患者剛好有其他症狀,就可能協助安排住院,並開立相關自費藥物。隨著醫學進步,多數接受癌症治療的患者在門診就可以治療,因此實際上多數患者仍按照規定執行,不必住院就不會住院。同樣的標靶治療,7、8年前由於要觀察患者使用後的副作用,住院比例比較高,近年需要住院的比例已明顯下降。

魏國珍表示,以商業保險來說,有些會要求健保住院天數,有些則沒有。保單越高,限制越少。保得越少限制越多,實支實付的條件是在商言商。魏國珍表示,健保總額有限的情況下,不能怪健保不給付,但另一項問題是,目前台灣整體醫療支出GDP占比僅6.1%,顯著低於OECD國家平均9.6%才是主要問題。

衛福部立桃園醫院顧問屠乃方表示,剛通過的癌症新藥有時一個月就得花30萬元,一年動輒360萬。但健保總額有限,對於住院給付有一定規定,確實不能都讓健保來支付這筆錢。據了解,有些醫師會體諒患者,若有需要住院,也會開立相關的自費藥物,出院後仍然須回到門診治療。

屠乃方表示,商業保單屬於商業行為,高保費給付多、低保費給付少,只能請消費者謹慎思考需要的保險。在資本社會,有錢人確實可以負擔得起較好的保險,對多數民眾來說,若要減輕醫療負擔,健保應加速新藥納入健保給付的速度,減少商保衍伸的相關問題。

▼醫師建議,健保應加速新藥納入健保給付的速度(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醫師建議,健保應加速新藥納入健保給付的速度(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延伸閱讀
精彩影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