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首例!阿公心臟痛到「以為要走了」 醫生幫他裝「2個瓣膜」助重生
  • A-
  • A
  • A+

記者簡浩正/台北報導

周先生表達對台大醫護團隊的感謝。(圖/記者簡浩正攝影)

▲周先生表達對台大醫護團隊的感謝。(圖/記者簡浩正攝影)

心臟瓣膜治療新突破!台大醫院引進新醫材,領先日韓並完成國內首例「異位性上下腔靜脈支架瓣膜置放術」。82歲的周先生,罹患重度三尖瓣膜閉鎖不全,合併右心衰竭,經藥物保守治療4年後心衰竭症狀仍未改善,每走幾步就氣喘吁吁。某天起床他感到心臟劇痛,一度做好離開世界的準備,更向太太說了很多心裏的話,後經送至台大醫院評估,執行上述創新治療方式,術後他體力恢復良好,隔天就下床,精神和食慾比起術前有明顯進步,術後一個多月後,他已能跟朋友打喜愛的桌球。

術後周先生已能打最喜歡的桌球。(圖/記者簡浩正攝影)

▲術後周先生已能打最喜歡的桌球。(圖/記者簡浩正攝影)

台大醫院13日舉行記者會,說明三尖瓣閉鎖不全的新治療作法,幫患者「加2個支架瓣膜」,能有效改善患者心臟衰竭的情況。

「此為領先日韓,也為全台首例置放個案!」收治周先生的台大醫院心臟內科教授林茂欣表示,心臟總共有4個瓣膜、作為防止血液逆流的重要閘門,但隨著年紀增長,不少民眾會出現結構性心臟病,除了廣為人知的「主動脈瓣膜」之外,有些患者是「三尖瓣」相關的閉鎖不全問題。

林茂欣解釋,三尖瓣是位於右心房和右心室之間的一個閘門。三尖瓣閉鎖不全的成因除了先天性缺損或發育不全以外,其他常見的成因包括:心內膜炎、外傷、慢性心房顫動、肺動脈高壓、心律調節器置放等。

林茂欣醫師表示,隨年紀增長,不少民眾會出現結構性心臟病,有些患者是「三尖瓣」相關的閉鎖不全問題。(圖/記者簡浩正攝影)

▲林茂欣醫師表示,隨年紀增長,不少民眾會出現結構性心臟病,有些患者是「三尖瓣」相關的閉鎖不全問題。(圖/記者簡浩正攝影)

周先生的主治醫師、台大醫院心臟內科醫師江君揚表示,輕度或中度的三尖瓣閉鎖不全大部分沒有症狀或症狀輕微,但65歲以上重度盛行率可達3%,70、80歲更上看5%、6%,隨著年齡增加而提高。重度的三尖瓣閉鎖不全,會開始造成呼吸喘、運動功能下降及下肢水腫,更嚴重時會導致心臟功能衰竭,病患會合併黃疸腹水甚至肝臟衰竭。

林茂欣說,雖臨床上以「傳統開心手術」為標準治療作法,但部分高齡患者因為年老、共病,手術風險較高,因此在治療上會出現困難。如周先生就是一位三尖瓣膜閉鎖不全的嚴重患者,且治療時已經出現右心衰竭情況,經保守藥物治療仍無法控制病情,因此院方評估後決定通過專案申請,引入「異位性上下腔靜脈支架瓣膜置放術」相關醫材進行治療。

林茂欣指出,此置放術會透過心導管,將2個支架瓣膜分別裝設於「上腔靜脈」與「下腔靜脈」,阻擋因為三尖瓣缺損而從上、下兩路血管逆流的血液。來自歐洲的研究顯示,這種先進的治療不僅承繼了許多心導管瓣膜治療技術的優點,其中包括傷口小(僅在一側的鼠蹊部約1公分大小)、不須體外循環輔助、手術時間短(約2小時)及高成功率(94%),同時亦證實可以有效改善病患的心臟衰竭症狀。

台大醫院心臟外科主任虞希禹則表示,傳統開心手術治療三尖瓣,手術時間依據困難度,落在3.5小時到6小時不等,且患者通常需要在加護病房觀察1到2天,加上轉至普通病房觀察一週,約10天才能出院。若評估適合置放支架瓣膜,術後約隔日就能下床,的確為傳統開心手術高風險族群的一大福音。

在評估周先生是否置放時,是否有遇到困難點?江君揚說,主要是患者體力變化很大,周先生在台大接受照護4年,但今年因病況加劇,出現體力衰退、腿部水腫等情況很明顯,也常感到疲累與呼吸喘,平時喜歡的活動都不能做,判定為重度三尖瓣閉鎖不全;且保守用藥如利尿劑等劑量也加劇、導致腎功能較差,在醫療團隊評估後,才進行醫材置放治療。

異位性上下腔靜脈支架瓣膜置放術(圖上)。周先生(圖下中)跟家屬與台大醫護團隊合影。(圖/記者簡浩正攝影)

異位性上下腔靜脈支架瓣膜置放術(圖上)。周先生(圖下中)跟家屬與台大醫護團隊合影。(圖/記者簡浩正攝影)

▲異位性上下腔靜脈支架瓣膜置放術(圖上)。周先生(圖下中)跟家屬與台大醫護團隊合影。(圖/記者簡浩正攝影)

林茂欣指出,國外執行此手術已有200多例(以歐洲國家為主),雖該手術雖較傳統手術具有多項優勢,但仍有其侷限性,通常是用於本身身體條件較差、不適合傳統手術的患者,且上下腔靜脈不能太大;術前也會經過心導管與影像學相關評估,且得自費約130萬元。

延伸閱讀
精彩影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