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防中暑也要防「陰暑」!中醫教你刮痧排解、天熱別直接喝冰的!
  • A-
  • A
  • A+

文、圖/今健康

台灣夏季高溫屢屢創新高,天氣炎熱之際要防中暑,也要防「陰暑」。雲鼎中醫羅珮嘉中醫師表示,中暑其實在中醫觀點可分陽暑和陰暑2大類,提醒天熱避免常見NG行為,並教用刮痧有助排解中暑。

(圖/翻攝自今健康)

▲(圖/翻攝自今健康)

中暑可成分3大類熱傷害,
認識症狀必要時立即就醫!

羅珮嘉中醫師表示,民眾所稱的中暑,在醫學上其實依嚴重程度可分為「熱痙攣」、「熱衰竭」、「熱中暑」3大熱傷害。熱痙攣是汗液流失過多,水分又攝取不足造成抽筋的現象。熱衰竭則汗液流失過多,大量冒冷汗,出現頭暈、噁心想吐、疲倦等,是最為常見的症狀。熱中暑則是最嚴重的,此時體溫過高導致體溫調節中樞失常,無法排汗散熱、身體無汗、意識不清,嚴重可能昏迷、失去意識、也可能有生命危險,需立即就醫。

(圖/翻攝自今健康)

▲(圖/翻攝自今健康)

不只防中暑,也要防陰暑!
中醫:天熱別直接喝冰的。

羅珮嘉中醫師表示,從中醫角度來看,中暑可分為「陽暑」和「陰暑」,兩種的成因、症狀、治療方式各有不同。特別提醒天氣炎熱除了注意高溫、補充水分,也盡量別直接喝冰水消暑。

中暑-陽暑:
陽暑近於前述提到的熱傷害,高溫下汗孔持續打開排汗,非常耗傷人體元氣。汗為心之液,流失過多又沒有及時補充水分,將會氣津兩傷,也就會出現頭暈、疲倦、口乾舌燥等症狀。

於此的防範除了避免高溫,也要時時補充水分。治療上多以補氣、滋陰生津、輕解暑熱為主,藥材多會使用石膏、知母一類,例如白虎湯、竹葉石膏湯、清暑益氣湯等。

中暑-陰暑:
陰暑是在身體還處於高溫、大汗淋漓之下,沒有馬上擦乾身體就進入冷氣房或接觸冰品,受寒受涼,造成頭痛、肩頸痠痛、拉肚子、腸胃不舒服等不適症狀。

提醒高溫出汗要先擦乾,並且避免直接就接觸冷氣、冰品,或是過多冰品等,盡量喝常溫水降溫。治療上會先看受寒部位,頭受風寒有頭痛症狀,可用葛根湯、川芎茶調散、芎芷石膏湯等。腸胃道受寒出現腹瀉、腹痛,則可用藿香正氣散、香薷飲、參苓白朮散等;更嚴重的寒象,則可考慮使用含有乾薑、生薑等溫胃散寒一類的中藥。

中藥治療先諮詢中醫師:
也提醒,不論是上述何種中暑,如需中藥調理、治療,都應先透過專業中醫師檢查配藥,才有助正確的治療。切勿自行抓藥或誤信偏方。

(圖/翻攝自今健康)

▲(圖/翻攝自今健康)

天熱要防陽暑又要防陰暑。
中醫教刮痧等3方向助解暑!

擦汗/寬衣/喝水:
羅珮嘉中醫師表示,一般解暑、輕微中暑處理,盡量先將身體的汗擦乾,並穿上輕薄透氣的衣物,多補充水分。除此之外也可以透過正確的刮痧方式、適量的消暑涼品解暑。

刮痧:
刮痧先將乳液、精油、嬰兒油等塗抹上頸部後方、肩頸兩側,接著用圓滑的刮痧板或陶器湯匙,由上往下、由內往外的輕刮,刮到可見輕微粉色點狀的出痧即可。切記不可力道過猛,刮痧不是越用力/越痛/越久越好,皮膚磨損還可能有感染風險。

消暑涼品:
消暑涼品可選西瓜或仙草茶,西瓜有大量水分和纖維,屬於涼性水果,可在退冰之後、少量、在太陽下山前吃,更有利健康,而糖友更要注意適量,避免超過兩片。仙草茶則有助清熱、消暑、涼血、降血壓、降火氣、緩解口乾舌燥,不過仙草也屬涼性,要留意酌量,尤其腸胃功能較弱容易腹瀉者。

(圖/翻攝自今健康)

▲(圖/翻攝自今健康)

《延伸閱讀》

大熱天別直接喝冰的!防中暑、中風、心肌梗塞,記住4觀念!

他肌肉疼痛竟差點要洗腎!醫指3警訊,小心是橫紋肌溶解症。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延伸閱讀
精彩影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