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心/倪譽瑋報導
▲醫師指出,纖維攝取太少,長期下來可能讓罹癌風險增加。(圖/資料照)
飲食習慣不佳與部分癌症有關聯,重症醫療專業醫師黃軒在臉書分享,他在看診時常被問到「如何吃才不會罹癌?」黃軒說明,罹癌是因為「長期不良的飲食習慣」,像是人並不會因為一天吃太多肉就馬上罹癌。黃軒也分享6項飲食習慣,例如纖維吃太少等,長期下來可能導致罹癌風險提高,呼籲大家要多留意。
一、吃太多加工食品
黃軒引用一篇研究說明,攝取加工肉類會顯著增加大腸癌的風險,尤其是當攝取量超過每日50克時,大腸癌風險便會上升約18%。黃軒補充,加工食品通常含有高濃度的鹽、糖及人工添加劑,長期食用可能導致發炎反應及「自由基」增加,進而提高癌症風險
二、吃太多紅肉
黃軒舉出世界衛生組織(WHO)的說法,加工肉類列為致癌物,未加工的紅肉則被列為可能致癌物。黃軒說明,紅肉中的亞硝酸鹽及烹調過程中產生的多環芳烴(PAHs),均與大腸癌等癌症相關;亞硝酸鹽在胃內酸性環境或高溫烹調下,可能變成致癌物亞硝胺(Nitrosamines)。
三、吃太多甜食
黃軒引述相關研究,長期高糖飲食可能導致肥胖及胰島素抵抗,並與乳癌及胰臟癌有關。
四、喝太多酒
黃軒表示,根據2019年數據,美國有5.4%的癌症歸因於飲酒,並解釋過量飲酒會增加頭頸癌、肝癌、胃癌等六種癌症,也舉出相關研究,「成年前早期大量飲酒的人,在50歲之前被診斷出患有大腸癌的風險會增加150%」。
五、吃下的纖維不足
黃軒指出,韓國慶熙大學的研究發現,在男性中,與攝取最少植物性食物(例如蔬果)者相比,每日平均攝取最多植物性食物者,罹患大腸癌的風險降低了23%;美國癌症研究所則指出,全穀類富含膳食纖維,有助於促進益生菌生長,每日攝取約80公克的全穀類食物,可降低17%的大腸癌風險。
六、吃得不規律或吃太飽
黃軒說明,生理時鐘(Circadian Rhythm)調控著多數生理功能,例如代謝、內分泌等,不規律的進食時間會導致代謝紊亂,這與乳癌、大腸癌等癌症的風險上升有關聯;暴飲暴食(吃太飽)則可能導致代謝紊亂和肥胖,其中肥胖也與多種癌症的發生有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