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雅筑/採訪報導
▲倪誠志(Chase W. Nelson)曾在我國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擔任研究員,更曾領導跨國研究團隊研究新冠病毒的基因,現在為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國家癌症研究所研究員。(組圖/Chase W. Nelson授權提供;Photo by Michael Young Photography NYC)
在COVID-19疫情期間,戴口罩不僅防疫有成,也讓流感、呼吸道病毒就診和確診人數大量減少。但隨著防疫降階、解封後,流感、腸病毒和感冒等掀起大流行,我國疾管署最新預測,這星期國內流感疫情將進入「流行期」,單週就診人次恐上看10萬,且會一路攀升到農曆春節前後才達到高峰。除了施打疫苗外,該怎麼防範病毒呢?美國醫學研究員倪誠志(Chase W. Nelson)提出8大重點供大家參考,希望每個人都可以平安健康度過這流行期。
COVID-19疫情降級且解封後,大家可自由選擇戴與不戴口罩,但前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的美國籍博士後研究員、現任美國國立癌症研究所 (NIH) 研究員倪誠志(Chase W. Nelson)建議大家,為了自己的健康還有避免病毒的傳播,出門時還是儘量戴上口罩比較好。倪誠志強調,這個觀點純屬他身為醫學研究員的個人觀點,並不代表美國國立癌症研究所。
▲倪誠志表示,即便COVID-19疫情已經不再那麼嚴重了,但戴口罩仍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可以防止病毒傳播,特別是在流感流行期間。(圖/Chase W. Nelson授權提供)
至於戴口罩有什麼好處呢?倪誠志解釋道,它可以提供一個屏障,降低感染的風險,「我主要談論的是病毒,但唾液也確實是細菌的屏障。具體來說,唾液提供幾樣東西:黏性物質的物理層;抗菌肽,如乳鐵蛋白和黏蛋白,它們可以干擾微生物並捕獲它們; IgA,一種在唾液中含量豐富的抗體,可以説明預防感染;一層液體,病毒和細菌在其中被纖毛『掃走』,以便吐出等。」
不僅如此,倪誠志更進一步補充道,戴口罩其實也可以使鼻子與喉嚨維持一定的濕潤,較不易受損和感染,「當我們的黏膜上皮細胞乾燥時,它們更容易受到病毒的影響,這些病毒可以直接附著在受體上並進入我們的細胞。乾燥還使我們的組織更容易受傷和小裂口(開裂),這會暴露出更深的組織,讓病毒和細菌更容易進入。」但倪誠志也強調,這些都不是絕對100%防止感染的保證,但是經常成功的「預防」感染方式。
關於唾液和口腔保濕,倪誠志表示,保持濕潤確實是有益的,而最簡單的兩種方法是,多喝水和將室內溼度維持在40~60%範圍內。因為台灣非常潮濕,所以室內溼度要維持在40~60%範圍間根本不是問題,但當室外溫度變冷並且室內空氣變熱時,它就變得很重要了,因為加熱會使濕度急劇下降。倪誠志解釋,這就是為什麼飛機上空氣如此乾燥的原因之一,所以他個人建議適時地補充水分相當重要。
▲倪誠志除了建議大家外出時戴口罩、避免群聚外,也提供幾項防止病毒傳播的方式,他希望大家都能健健康康的。(圖/Chase W. Nelson授權提供)
雖然倪誠志是美國國立癌症研究所 (NIH) 研究員,但他本身非常愛台灣,甚至長期定居台灣,針對流感流行期的自我保護方式,除了接種疫苗外,他也特別整理出8大重點如下,供大家參考,希望大家都能健康平安:
1、在 20~24°C (68~75°F) 的室溫下,濕度應保持在 40~60%。乾燥的空氣會損害喉嚨內壁的細胞,降低唾液清除病毒顆粒的能力,並增加病毒懸浮在飛沫中的傳播距離。
2、溫度不應低於 20°C (68°F),因為這樣寒冷的天氣會增加病毒的穩定性,並損害免疫分子(干擾素)和咽喉細胞。相反地,極高的溫度 (36°C/97°F) 會引起熱休克,損害免疫(細胞毒性 T)細胞。
3、與他人保持距離,尤其是盡可能避免室內人群。許多人一生中有高達9成的時間都在室內度過,而室內群聚最有可能發生接觸和病毒傳播。冬季疫情爆發主因之一就是假期期間旅行和群聚的增加。
4、戴口罩防止飛沫傳播,有助於保持鼻子溫暖和喉嚨濕潤。這擁擠、密閉的空間中最為重要,包括飛機,還有的濕度低與沙漠環境。
5、勤洗手!尤其是在進食或觸摸臉部之前,有助於防止通過接觸傳播病毒。在溫暖潮濕的氣候中特別重要,因為較高的濕度會導致液體快速沉澱在表面上。肥皂通常是最好的,酒精也有效。
6、運動、健康飲食和曬太陽增強免疫力!陽光有助於人體產生維生素D,從而提高免疫細胞(如巨噬細胞)的活動。因此,在白天較短的冬季,光照尤為重要。
7、每晚至少睡7小時。
8、通風。人們通過吸入共用空氣而感染空氣傳播的病毒。預防措施包括:
✅ 打開一個視窗,即使是輕微的
✅ 每人至少每秒10升的通風量
✅ 二氧化碳測量儀可確保「清潔空氣」水平為 <700-800ppm
✅ 空氣過濾
✅ 紫外線消毒
▲倪誠志曾公開為台灣發聲並投書國際學術期刊《Nature》,喊話WHO(世界衛生組織)應讓台灣加入,強調台灣的醫療排名不僅名列前茅,在防疫上的經驗、專業對國際相當有幫助,盼WHO別排除台灣,讓人相當感動和感謝。(圖/Chase W. Nelson授權提供;Photo by Michael Young Photography NYC)